最后的希望之岛(
1940年6月-1941年6月)(3)
尽管德国“斯图卡”轰炸机扔下的炸弹威力大到足以和五吨重的卡车以第小时60英里的速度撞向一面砖墙相比,但对于想要迫使像英国的首都伦敦这样大型的城市屈膝投降而言,却未免有些太微不足道了。“斯图卡”缺乏速度和灵活性的缺点使它只适合执行在闪电战中支援地面部队的任务,因而在空战中,这种飞机便成了英国“喷火”式战斗机相对容易攻击的目标。9月7日之后对伦敦展开的大规模突袭一般都是由50到80架飞机组成的德军轰炸机联队完成的,不过负责护航的战斗机却只能在伦敦上空盘旋最多15分钟。
在德国空军在9月15日的大规模轰炸行动结束两天后,原本已经将“海狮行动”推迟到9月27日的希特勒这回决定将该计划暂时搁置,“直到战场取得显著进展”。对伦敦最后一次的昼间空袭发生在9月30日,不过在此之后,大规模的夜袭行动也时有发生。10月31日,双方在这天第一次均无飞机损失,因而也基本可以宣告不列颠之战至此画上了句号。这场“伦敦大轰炸”共造成43000名英国平民丧生,但1940年9月之后,这个国家已经基本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或者说是至少暂时脱离了最危险状态。从这场战役的总体来看,从1940年5月起,德军到目前为止损失了1733架飞机,而英国也损失了915架。英国人成功地顶住了德军的进攻,英国也从此确实成了反德基地。
如果英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维护了本国的独立,那么其他尚未遭到德国入侵的国家将同样会宣布自己中立,进而努力维持本国的独立地位。这些国家包括土耳其(同盟国和轴心国都在尽力拉拢其进入本方阵营)、瑞士(国民军队规模较大,地形易守难攻)、葡萄牙(基本上,虽然不那么可靠,但倾向于加入同盟国阵营)、梵蒂冈(尽管有自己的外交策略,但还属于反纳粹一方)、爱尔兰(占据英吉利海峡,还有英国皇家空军和海军的保护)以及瑞典(在1940年7月给予德国部队过境权利,并保证本国铁矿石销售给德国的军火制造商)。另外还有西班牙,该国的独裁统治者佛朗哥将军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曾频繁接受过希特勒的军事援助,但这位将军却决定坐山观虎斗,一直小心翼翼地坚持走中立道路。丘吉尔在1940年1月20日的一次广播中是这样总统这些中立国的立场的:“每个人都认为,如果他能给鳄鱼以足够的食物,鳄鱼就会到最后才来吃他,所有人也都希望,这场暴风雨会在吞噬他们之前便偃旗息鼓。”
然而,最明显的是,爱尔兰竟然不在文明战线这一方,像瑞典和瑞士一样,这个国家也和德国发展了紧密的关系,这种行为简直让人无法理解。它并不是在装作讨好德国,因为即使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国人根本没有机会入侵时,爱尔兰总理瓦勒拉仍然坚持不在公开场合抨击纳粹和希特勒本人。1945年4月,瓦勒拉甚至前往德国驻都柏林大使馆,向德国大使表达了他对希特勒的死的沉痛哀悼。由于当时盟军已经解放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纳粹政权的种族灭绝本质也已彻底暴露,所以英美两国对爱尔兰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慨。
由于外交上的失败,导致了英国无法使用爱尔兰南部和西部的大西洋海军基地,这就意味着护航船队无法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深入大西洋。如果不能成功说服中立国家在战争中对盟军伸出援手的话,那么便有必要煽动已经被德国占领的前欧洲大陆盟国行动起来,于是,1940年7月19日,丘吉尔在英国建立了“特别行动处”,目的是“协调所有海外针对敌人的颠覆和破坏行动”。该组织的目标是要利用抵抗运动阻止大量的德军部队向东线进攻,后来,目标变为防止敌军向意大利和西线进攻。事实上,这些“特别行动队”真正成功之处在于,当他们仅仅用几星期的时间便取得了一些关键的胜利之后,他们已经在无形之中帮助欧洲各国人民重新寻回了那种自尊。这一点在法国尤其明显,因为法国一直将自己视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如果说英国人想要平息德国人对无辜平民的愤怒的话,那么他们也准备这样对待本国的平民。1940年,格宾斯中校建立了数支辅助队,目的是在德国入侵英国后能继续抗战,这些队伍的成员在行事时非常小心,防止他们的潜伏被本地居民发现,因为他们同样担心在德国人报复行动的威胁下,有人会被出卖。希特勒“海狮行动”的胎死腹中意味着在英国不会发生欧洲大陆上的惨剧。英国人从而得到了挽救,他们不必去做那些可怕的选择,也不需像被占领的欧洲大陆上的人民一样被迫做出许多让步和妥协。 对于英国的战略学者们来说,现在一片巨大的空白出现在了面前。既然欧洲已经被完全封锁,那么他们接下来该在什么地方打击轴心国集团呢?一方面,由于在现实中缺少任何可行的替代方案,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在更远的范围内保护英国利益的考虑,战场被转移到了北非沿海地区和地中海一带。不久,人们就会发现,在这场危险且无法预知结果的战争中,不列颠之战的胜利似乎只不过是一次孤立的事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