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现实 1939-1945年(1)
随着对日本使用核武器的决策的制定,盟军战争中最富争议的一面就是从战略上或情绪上对德国城市和平民采取地毯式轰炸。当时,尤其是希特勒发动全面战争之后,西方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让魔鬼般的敌人跪地求饶的合法手段;然而还有一些人,认为盟军已稳操胜券之后,这种手段就是道义上不可接受的战争罪行。本章试图证明这一手段是否在战略上取得了成功,是否有必要进行,以及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战争爆发后,德国空军1939年9月轰炸华沙,1940年轰炸鹿特丹和勒芬,这清楚表明德国拒不遵守战争的“文明规则”,即仅在日间袭击军事目标。后来对考文垂、贝尔格莱德、赫尔的空袭,还有甚至对如巴斯这样不设防的风景点的空袭都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希特勒说过要“灭绝”英国城镇。然而仅仅因为纳粹采取过残酷无情的战法,并不能说明盟军一定要以暴易暴。
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成立于1936年,基地位于白金汉郡的海威科姆,战争爆发时,已拥有33个飞行中队,488架飞机。最初这些飞机续航距离过短,甚至无法飞到值得轰炸的最近的德国目标—鲁尔工业盆地,而且由于它们装弹太少,即使能够成功往返,也无法对目标造成太大破坏。从这一前途堪忧的起点盟军发起了迫使第三帝国屈膝投降的进攻。在普遍缺乏导航设备、目标划定、瞄准装具和运载能力的情况下,轰炸机司令部最初被迫采取空袭城市的战略,事实上也别无选择。一次对柏林的空袭中,多数炸弹在周围乡村的农场中爆炸,而没有炸到首都城区,柏林人开玩笑说:“他们现在是想要把我们饿死!”
战争初期轰炸机司令部由于在日间对赫利戈兰和威廉港等沿海目标的空袭中遭受惨重损失—有时高达50%,因此司令部转而采取夜间轰炸,精确度大为降低。虽然轰炸机司令部确曾在战争期间试图准确定位要轰炸的德国生产设施—对此类目标投入的轰炸实力从不少于30%,但在短期内总的政策拓宽到摧毁人口稠密的大型工业区,旨在使工人无家可归,扰乱生产秩序,打击德国人的士气。
截止1941年底,轰炸机司令部共向德国境内的军事目标投下45000吨炸弹,但并未因此而显得过于张扬。盟军最高统帅部投入如此大量的资源用于空袭打击德国,其中一个原因是要帮助苏联人。丘吉尔和罗斯福非常清楚他们在西线作战,没有对苏联提供充足的帮助—斯大林也有意让他们抱有这种感觉。当英联邦军队在阿拉曼对阵轴心国集团12个师的兵力时,苏军在东线战场正与德军的186个师作战。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被迫推迟,这激发了协助将德军兵力分散到其他地区的强烈愿望,这样对德空袭就被认为是避免让地面部队仓促返回法国的一种途径。最后,协助苏联真正地成了空袭对整个战争的主要价值。
轰炸机司令部遭受到损失大得恐怖异常。哈里斯接管司令部后不久,他就命令于1942年3月和4月对德国吕贝克港和罗斯托克港进行轰炸,在仅损失24架飞机的情况下,使这两个港口遭到严重破坏。但整体上仅在4月份轰炸机司令部就损失了150架飞机。整个二战进程中至少有55573名空军司令部人员丧生,其中有47268名死于执行轰炸任务。在战争中被派遣执行空袭任务的199091架轰炸机司令部飞机中,有6440架未能返回。死亡的数字大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英军军官人数或越战中死亡的美军士兵人数相当。美国陆军航空队损失了26000名士兵,占轰炸人员总数的12.4%。
德国共有50000门防空火炮保卫着第三帝国。空中爆炸、飞机相撞和着陆撞击往往都能够致命,因为机组人员身旁就是数百加仑的高辛烷值燃油和数吨重的烈性炸药。战斗机可以从任何角度袭来,速度都要比轰炸机快得多。针对身后战斗机的追击,重型轰炸机飞行员可以采取的唯一防御措施就是用螺旋式的飞行使飞机来个每小时300英里的俯冲转弯,以甩掉战斗机,然后再向相反方向迅速爬升。洞穿油箱的弹孔可以导致灾难性的漏油,即使成功跳伞落地之后,机组人员还是会被德国平民用私刑处死。轰炸机司令部中恐怖和英勇并存,整个战争中该司令部共有19人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