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页

上篇 猛攻

入侵四国(1939年9月--1940年4月)(4)

斯大林1937年对军队指挥军官的大清洗运动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前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被枪毙,和他一起消失的还有关于发展大规模装甲编队进入敌人领土纵深地区活动的新构想。该时期另一位受到迫害的军官后来说,这场大清洗运动对部队士气所造成的伤害甚至比用炮火轰击自己的部队更为严重,因为只有十分精准的炮火才能造成如此之大的损害。在1937年-1938年间,共有包括五名苏联元帅中的三人、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3人、85名兵团司令中的57人、195名师级指挥官中的11人,以及406名旅级指挥官中的220人遭到清洗。总共有约43000名军官被杀或被监禁,尽管后期曾释放了其中的20000人。到1941年,苏联军事委员会最初85名高级委员中有多达71人被枪决。

尽管苏军在这场战争的一开始便遭受重创,进展缓慢。但铁木辛哥,这位自1937年最高苏维埃成立起就倍受信赖的将领,于1月8日被派遣接替军队的指挥工作,之后,发起四到五次冲击之后,他终于带领部队成功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2月11日,苏联的第123师越过曼纳海姆防线进抵苏姆玛,两天后,第7集团军大部也已进该地。两支部队随后一起向维堡进发。随着中立国挪威和瑞典都拒绝同意同盟国借道进入芬兰,希特勒也封闭了波罗的海以东的航道,芬兰再也不能得到来自西方各国的任何重大援助了。于是,芬兰政府开始与苏联谈判,很快,双方3月13日达成了《莫斯科协议》。这项协议使芬兰丧失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这场战争中,分别有20万苏联人和25000芬兰人丧生,680架苏联战机和67架芬兰战机被击毁。经过此战,苏联军队的名声一落千丈。1941年6月,当芬兰人得知“巴巴罗萨”计划时,他们感到复仇的时刻到了,于是便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说波兰和芬兰被入侵的事件只表现出了英法两国政府的软弱无能的话,那么挪威战事的爆发则代表了西方大国的彻底失败。1940年1月底,希特勒命令最高统帅部开始制定入侵挪威的计划。其实当时,希特勒并不想将部队的攻击方向从他所计划的西方转向北部,但由于有迹象显示,盟军部队正在计划入侵挪威,而且很可能以便于为芬兰提供援助而作为行动的借口,于是,他立刻改变了主意,决定进攻挪威。2月16日,英国皇家海军从德国的补给船上强行救走了299名英国战俘,在此次事件中,中立国挪威的表现似乎表明它已经站在了英国这一方,这让希特勒认为挪威是个极不道德的国家,并决定对它实施打击。为了简化通讯线路以及防止英国皇家海军在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展开行动,德国决定在同时入侵丹麦。

尽管同盟国在3月中旬苏芬正式签署《莫斯科协议》后已经失去了干涉芬兰的借口,但他们确实在计划着入侵中立国挪威,并意图进而阻止耶利瓦勒市的铁矿石被运往德国。可就在这时,德军赶在盟国24小时前展开了攻击。英国军事史学家哈特上尉后来把这段竞争入侵挪威的历史称为一场“拍照定座次的比赛”。从4月8日起,沿斯塔万格到北角的海岸线各岛屿与峡湾之间这条掌握着挪威命脉,而且又深又隐蔽的水路被盟军的飞机布下了许多水雷,他们本打算借此将德国的运矿船逼迫到挪威海域,然后在那里将其一举击沉。这个行动是英国在德国入侵行动发起前对挪威领海水域的一次悍然侵略,也直接导致了日后炸沉20艘挪威商船和12艘德国船只的战果,后来,在纽伦堡审判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法庭以侵犯挪威的中立地位为部分罪名判处德国海军司令雷德终生监禁, 这一冠冕堂皇的说法使人们普遍指责这根本就是一场“胜利者”的审判。

此前,英国海军部坚信,鉴于英国在挪威海区域拥有显著的优势,德国人将无法对挪威发起有效的两栖登陆作战。因此,在4月9日的凌晨,当得知德军在代号为“威塞演习”的行动中已经成功登陆的消息时,他们彻底被惊呆了。这次行动完全可以称得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突袭之一。而挪威人对于这场入侵同样感到意外和措手不及,他们此时此刻正集中全力准备应付来自同盟国,而不是轴心国,对其主权的威胁,所以根本还没来得及开展全国动员。挪威海军完全是一支近海防御型部队,陆军规模也很小。德国只出动了三个师的兵力,但在第一天的进攻结束时就已经达到了所有目的。

烟雾迷蒙的天气状况,错综复杂的海岸线地理以及德国人各军种间的高效密切配合,甚至过远的作战距离,所有这些因素都意味着同盟国已经无法阻止德国的这次行动取得成功了。盟军战略家们将这场失利以及后来皇家海军在这场战役中受到的打击视为在挪威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战争的重心已经开始从制海权向制空权倾斜。英国空军根本不是德国空军的对手。在这场战役中,英国皇家空军从未能成功部署超过100架飞机对抗德国从奥斯陆和斯塔万格机场起飞的1000多架战机。

总结说来,造成盟军在挪威战败中灾难性失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包括作战计划的频繁改动,也有通话质量太差的无线电通讯因素等。然而,尽管盟军在挪威战场上颜面无存,而且来自莱茵兰地区重新被武装以来但甚嚣尘上的希特勒和他“优等种族”战无不胜的神话也借此进一步得到了印证,但实际上,德军获得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这场挪威战役中,比较来看,英国、挪威、法国和波兰共计损失6700人,另有112架战机被毁,而德方则有5600人战死,240架战机被击落。英国皇家海军共有一艘航母、一艘巡洋舰、八艘驱逐舰和四艘潜艇被击沉,波兰和法国也各损失了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潜艇,而德国则损失了三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以及四艘潜艇。这些数据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双方持平的,但和盟军相比,德国海军是无法承受如此之大的损失的,尤其当时德国还打算沿一条宽广的正面战线上从英格兰南部登陆,这无疑需要相当数量的海军舰艇给予支援。

对于盟军来说,挪威战役是一次重大的失败,但若说盟军一方什么都没有得到的话,事实也并不尽然,至少此后英国下议院就此事展开的为期两天的辩论确实造成了张伯伦政府的最终垮台,从此,一个新的、积极应战的联合政府在新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走上了英国的政治舞台。丘吉尔这个人身上最重要也最危险,但基本上也是最具建设性的一个特点便是他的急躁性格。到1940年5月,尽管已经65岁,但他不同寻常的脑力和口才仍处于一生的巅峰状态。多年来,他不断地对纳粹的崛起表示担忧,但这些警告从未受到重视,因此,英国议会出现危机时,丘吉尔便无可争辩地拥有了竞选首相的资本。就在丘吉尔当选首相的同一天,也就是1940年5月10日,星期五,希特勒在西线发起了闪电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