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挺进 1944年8月-1945年3月(3)
12月22、23两日,巴顿已率其第3集团军成功完成了90度的转移,从向东推进直逼萨尔河,转而沿25英里长的战线越过狭窄冰滑的仲冬道路,直扑突出部南侧。巴斯插涅挺过了德军的猛烈攻击,但德军攻势于圣诞节已突破美军外围防线,巴顿的第4装甲师于节礼日到达,解了燃眉之急。此时的德军已经用尽他们的另一宝贵资源—时间,因为随着天气的好转,盟军可以从空中袭击德军的支柱—装甲军,天放晴之后,盟军飞机在四天之中共出击15000架次。后来接受盟国记者询问时,伦德施泰将失败原因归结为三个因素:“首先,是你方空中力量前所未闻的优势,使我方日间的任何行动都无法进行。第二,我方缺乏燃油,装甲军及德国空军无法发挥功能。第三,所有铁路交通和系统性破坏,一列火车都无法开过莱茵河。”所有这三条因素或多或少都牵涉到空中力量。
1945年1月8日,德军反攻渐成强弩之末。16日,美第1、第3集团军连成一片,德军于22日最终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到1月28日,盟军防线上的突出部已不复存在,但一个更大的突出部正在德军防线上形成。突出部之役,德军伤亡达98024人,其中阵亡超过12000人,另损失700辆坦克和突出炮以及1600架作战飞机;而盟军方面伤亡人数为80987人,其中有10276人阵亡,但损失的坦克和反坦克车数量略高于德军。双方重大差别在于盟军可以迅速弥补如此巨大的损失,而德军已丧失了补给能力。这了极大地鼓舞了盟军士气。
伦德施泰和莫德尔曾告诫希特勒,此次反击只可能急剧削弱第三帝国支援东线战场对苏作战的实力。在西线也不会带来任何优势。不过希特勒就是要孤注一掷,此前他也一贯如此。许多德国人原希望可以在东线阻挡红军,但要在西线,对凶残、邪恶程度比东线上压境的敌人少得多的敌人发起反攻,使这一希望破灭了。 “只是希特勒的个人愚昧在维持着阿登战局。”黑斯廷斯记录道,“受到约德尔的唆使,约德尔劝希特勒说,在西线维持威慑,就是在打乱英美的进攻计划。”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这对德国的防御计划造成了更大损失,希特勒自此再也无力发起一场大规模进攻。
1942年底,希特勒决定他在军事会议上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要留存给子孙后代。因而他命令六名德国议会速记员,用速记记下他在会议上所说的一切,并转写成文字。假如德国人赢得了这场战争,这本记录在今天将成为纳粹圣典。由于这些一字不差的报告起始于1942年12月1日,当时实际德军已在斯大林格勒战败,结束于1945年4月27日,希特勒自杀前三天,报告显示的图景是德国逐渐后退并最终失败的过程。
1945年2月的元首会议之后,施佩尔试图向邓尼茨解释,战争肯定要输掉了,地图上显示出“一幅灾难性的景象,到处都被敌军攻破、包围”,但邓尼茨“异常简洁地”答道,他来这里仅仅代表海军,“其余事情与我无关。元首肯定知道如何应对”。施佩尔相信,如果给元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知道元首准备以何种计划来结束战争,那么“希特勒将早已被迫做出说明”。然而,这一直没有发生,因为他们怀疑希特勒终会一筹莫展。
希特勒也很清楚:1945年3月2日,在批评伦德施泰特将军队从第21集团军占据的区域向南转移的提议时,希特勒颇有见地地指出:“这只不过是把灾难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五天之后,霍奇的美国第1集团军第9装甲师下属的由霍格准将率领的一个装甲分队占领了雷马根附近莱茵河上的鲁登道夫铁路桥,艾森豪威尔在莱茵河东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希特勒的反应是解除伦德施泰特西线总司令的职务,由凯塞林取而代之。此时临阵换将,无异于饮鸠止渴。美军部队正通过这座大桥涌入德国。蒙哥马利于第二天跨过莱茵河,并建立了纵深为六英里的桥头阵地。当B集团军群的32.5万人被困于鲁尔区的包围圈中被迫投降时,陆军元帅莫德尔解散了军队并逃入森林。莫德尔于4月21日开枪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