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第2章 初会两河口
红军向何处去
中央机关刚刚在懋功住下,还没与张国焘会面,双方即频繁地往来电报,就红军前途和下一步的战略方针交换意见。双方领导人的头脑是清醒的。虽然两大主力红军已经会师,但他们仍然处在蒋介石和四川军阀的重重围困和封锁之下。川西北这个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区,显然不是十万红军的安身之地。红军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是双方领导人必须尽快做出决断的头等大事。

从中央了解的情况和徐向前提供的敌情报告可以看出,虽然红军进入了川西北少数民族区,得到暂时休息的机会,但敌情仍然是很严重的。在蒋介石的部署下,孙震、邓锡侯等五路大军,分别由江油、绵竹、灌县、汶川等地向红军占领的川北、茂县等地逼近。四川军阀杨森、刘文辉的军队集结于芦山、丹巴、康定一线,堵住红军南下成都平原的道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胡宗南部占据平武、松潘一线,防止红军向北发展。围困红军的敌人总计有二百多个团。蒋介石的目的,就是要把红军困死在这个荒凉的少数民族地区。
中央与张国焘提出了不同的方针
6月16日,中央在给四方面军总部发贺电的同时,还发去一封长电,谈了对下一步战略方针的初步意见。电报中说:“为着把苏维埃运动之发展放在更巩固、更有力的基础之上,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张国焘、陈昌浩第二天复电,表示不愿意向北发展。建议“同时向川、陕、甘发展,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首次交换意见就僵住了。毛泽东他们初来乍到,而四方面军已经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双方又来往了几次电报,还是说不清楚。毛泽东他们有点急了,6月20日给张国焘发了一封急电,催他快来。
两河口会师
接到电报,张国焘立即动身。为了迎接张国焘的到来,中央已经在两河口(今小金县北)布置了欢迎会场。6月25日早晨,毛泽东专门派出了电话兵,爬到五里以外的山上观望,等待张国焘一行的到来。上千红军战士集合列队,在风雨中焦急地等待着。下午,大家预感到激动人心的时刻快要来到了,队伍中唱起了陆定一同志前一天新编的《两大主力红军会师歌》。大约到了下午5时,只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毛毡帐篷中走出来,向前面的树林走去,队伍中立刻严肃起来。随着一声口令,大家收起雨具,把队伍排列整齐,千百双眼睛一齐盯着东方。

只见东方山脚树林中,隐约地露出几个马头。张国焘骑着一匹白色骏马,在十来名骑兵的护卫下,沿着小路向欢迎的人群走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张国焘到达时,看见“毛泽东率领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和一些高级军政干部四五十人,立在路旁迎接我们”。中央领导人们虽然衣服都被雨水淋得湿透,却都满面笑容地向他挥手致意。朱总司令第一个迎上前去,向张国焘打招呼。张国焘立即下马,跑过去和他们拥抱握手。口号像暴雷地轰响着,似乎要冲破低压的乌云。在欢乐的气氛中,中央领导人和张国焘一起走上了小小的主席台,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互相致词……
热烈中隐含的不愉快
在热烈的口号中,红军队伍让出了一条人巷,在两旁红军战士的欢呼声中,张国焘与朱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一起有说有笑地向小镇上走去。军乐声、口号声和唱歌声与暴雨声在他们的身后混合成一片。

张国焘完全没有意识到,从他到达的那时起,中央领导人对他就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他们感觉,张国焘不像是一个朝拜者,而像是一个对穷亲戚炫耀财富的老爷。索尔兹伯里写道:“从两位领导人身上也可看出明显的差别,张的脸面丰满红润,虽不肥胖,但身上肉滚滚的,脸上毫无饥苦之色。毛呢?很瘦,面色憔悴,皱纹很深,举止十分拘谨。张灰色军装十分合身,而毛仍穿着他长征时的老军服,又破又旧,缀满了补丁。”这种鲜明的对比使毛的心中产生不快。当看到旁边的一个战士夸奖张国焘卫队的高头大马时,毛泽东训斥他说:“另羡慕那些马!”

欢迎张国焘的第二个程序是晚上的聚餐。表面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大家坐在一起天南海北地闲聊,张国焘却颇感沉闷。因为在座的诸位即“不谈长征和遵义会议的经过,甚至也没有兴趣听取我关于红四方面军情况的叙述”。而是听毛泽东大发其吃辣椒者即是革命的高论(这是毛泽东在饭桌上常见的话题)。博古这位不吃辣椒的江苏人则予以反驳(显然话中有话)。张国焘隐约地感觉到中央领导层内的不和。
张国焘与朱德长谈
夜里,张国焘邀朱德在一起长谈。从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分手,他们各自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回想往事,两人都有说不完的话。朱德坦率地向他介绍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经历和遭受的损失,但是并不颓丧。他对红四方面军力量的强大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感到欢欣鼓舞,他还向张透露:政治局委员们都希望从速北进,不愿在这个少数民族区久留,他本人也觉得北进意见是对的。张国焘对此没有表态,但朱德的诚恳态度使他很受感动。就这样,他们一起谈到东方既白。张国焘收获很大,了解到不少中央红军的底细。
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
第二天(6月26日)上午,在两河口村的一座关帝庙里,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战略方针问题。参加者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张国焘。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凯丰。列席者有:刘伯承、林彪、彭德怀、聂荣臻、林伯渠、李富春。

会议先由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做报告。他简单回顾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经过,主要谈目前的行动方针。他说:应在什么地方创造新苏区?第一是便利我们作战的地方。松潘、理番、懋功地区地域虽大,很多是狭路,敌人容易封锁我们,而我不易反攻。第二是群众条件,红军走过的一些人口较多的地方,能大批扩大红军。松、潘、懋地区总共只有二十万人口,少数民族占多数,红军发展还是要在汉人多的地方。第三是经济条件,这里粮食缺少,有些地方粮食还不能自给,牛羊有限,布匹也不易解决,军事补充更难。因此,我们新的战略方针是向北进攻,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

关于战略行动问题,周恩来指出:目前一、四方面军的战略行动,向南不可能;向东过岷江对我不利;向西北是广大草原。现只有转向甘肃,向岷山山脉以北,争取这一地域。红军战略转移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向松潘与胡宗南作战。第二,高度机动,不要被敌牵制。第三,坚决统一意志。两个方面军部队大,要特别坚决地统一指挥。这三条最高原则,必须实现。周恩来的报告最后强调,战争指挥的最高原则是:第一,应集中统一,指挥权集中于军委。第二,为使作战更有力量,改组为三个纵队。第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克服粮食、寒冷、过草地和少数民族等困难。

周、张、毛三人作了主要发言后,其他与会者都发表了意见。大家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报告中提出的北上方针,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从松潘打出去。两河口会议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了。6月28日,根据两河口会议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宣布了夺取松潘,创造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
张国焘与毛泽东的争吵
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再次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增选张国焘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军委委员。同日,中央发布《松潘战役计划》,派刘伯承、李富春率中央慰问团随张国焘去红四方面军总部慰问。一切似乎都很顺利,然而张国焘却不知哪里来的无名火。第二天早晨刘伯承准备和张国焘出发时,却看见他正和毛争吵。张国焘大声说:“我们跑来还听你毛泽东的指挥呀!”

会师的喜悦还不到半个月,张国焘与中央领导成员之间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一场错综复杂的党内斗争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