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区是从午夜区的下限延伸到深海海床,在海平面以下 6 千米。这是一个非常平静的地方,远离海面上的风暴。水域温度在 0~4 C 之间,压力是海平面大气压力的 400~600 倍。
在这样的深度,潜水器上看到的景象往往绝大部分都是“海洋雪”。从上到下的“雪花”要花大半个月才能漂下来,最终固定在海底。沉淀虽然缓慢,但它们却源源不断地在海洋中下沉,有从陆地被风吹到远洋的物质,有被河流裹挟冲入大海的淤泥。来自洋面的“海洋雪”慢慢积落,铺满了海床。因此,海底显得平坦而无显著特征,看起来几乎像是沙漠。这是深海平原,地球上最平坦的地方。
从海面以下 3000 米到 6 000 米之间的任何深度,都发现了海底平原,通常平原被夹在中洋脊和大陆坡之间。尽管它覆盖了大部分的海底,但却是地球上研究得最少的栖息地之一。 海底平原的生物密度比深海里的其他地方要小,但动物生命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就在海床上,海百合捕捉浮游生物;蓝鳕鱼在沉积物中搜寻食物;深海狗母鱼则伸开细长的鳍,把自己固定在海床上,头对着海流,等待猎物;海星用数以百计的管脚蠕动着,吃活的或死的食物;海蛇尾移动它那灵活的腕,捧起有机生物遗骸进食;海参翻犁着海床;多毛纲的蠕虫、心形海胆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直接挖洞进入沉积物中搜寻。
而铵庸(实际上是一条鱼)用变体的鳍在海底行走,它的鳍看起来像腿。铵庸既可以依靠又短又粗像腿-样的胸肌和腹鳍在海底白由“行走”,也可以像其他鱼类一样在海中畅游。
这其中的许多动物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能够生存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在深海区,等待是很正常的。大多数生物最终都依赖上面沉下来的物质,不论是什么,但它们可以靠这些相对贫乏的口粮生存。因为这里就像南极洲一样,非常寒冷,动物们的新陈代谢也很缓慢。它们移动得很慢,或者只是在原地耐心等待食物的出现,从而尽量减少能量的损耗。
当然,有时候,什么都不会出现。 海洋的过度捕捞度让某些深海平原动物的食物减少了,它们引以为食的鱼类尸体和粪便减少了。海洋上方鱼类种群数的锐减,必然会导致深海生物也被剥夺了部分基本食物。位于主要渔场正下方的深海区的动物们生存艰难,这是科学家以前没有意识到的。
人类消耗鱼类资源,这种累积效应,还会对深海生态系统造成未知的破坏。 即便如此,在正常情况下,晴朗、温暖的夏天可以为深海区的动物们更高效地生产食物。偶尔,当大量的有机生物,比如硅藻,在海洋表面繁荣生长,就会带来更多有机物质沉向海底。硅藻的增长,会触发水中生物的大量繁殖,比如以藻类为食的樽海鞘(见下图),当它们死去时,尸体不仅是下方动物的食物来源,而且还会把碳封存在体内,带到海底。它们是另外一个气候变化的盟友。这些突然注入的能量可以在几周内提供平时几年食物的量。那么,想象一下,一头死去的抹香鲸降落在海底,会是什么情景。
尸体落到海床的那刻,巨大的压力将血液和油脂从身体中挤压出来,诱人的气息漂过海底。每一个下游的化学感应器都被触发,感应器的主人们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那些贪婪的家伙努力顺着气息找到源头。宴会开始了。雷格恩从深海潜水器中观察到了这一幕,他们拍摄的四张图演示了盛宴的情景:
当鲸鱼的骨头被清理干净,许多动物都离开了,故事并没有结束,骨骼还吸引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奇异生物。开花的鼻涕虫,又被亲切而夸张地称为“僵尸蠕虫”,它会钻到骨头里。它们身体的一端有红色的花朵状的鳃,从水里收集氧气,另一端则是根状的结构,产生一种不断侵蚀骨骼的酸。它们就这样牢牢固定下来,准备消化鲸鱼骨架。
最终,钻进残骸的僵尸蠕虫如此之多,以至于整个残骸就像一个红色的绒头地毯。但经过多年之后,当鲸骨最终被完全消化时,成年的蠕虫就会死亡。然而,它们的卵和幼虫还会继续存活下去。它们漂浮在深海水流中,只要能找到另一具残骸,家族就会延续。这些虫子已经这样生活很久了。
现在,我们已经在三千万年前的鲸鱼化石上发现僵尸蠕虫的痕迹。只要有鲸鱼,就有僵尸蠕虫,它们肯定是在鲸鱼进化之前就已经成为“食骨专家”。而生活在 1 亿年前的蛇颈龙和古代海龟的化石骨架上,也发现有僵尸蠕虫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