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汉代考古现场纪实(1)

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将其划为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兼任南海郡尉并节制三郡的将领任嚣开始在古称番禺的云山珠水之间修建城池,作为南海郡的治所。8年后,秦朝灭亡,剧变之下任嚣溘然长逝,它的部下赵佗趁机割据,建立起南越国,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即现在的广州。

秦朝时岭南三郡地图

此后的两千二百多年里,这座城市从国都变回郡治,又改为州、道、府、路等不同行政区域的中心,但无论何种名称,其历代城市中心及王宫、署衙位置始终无变化,这种情况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在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内,有一个广州各代地层墙,标注着从当代南越国一直到明清的地层位置。今天的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历代一直仍是广州市的中心位置。

广州各代地层墙

现在的光明广场附近,曾经是南越的南城墙。光明广场负一楼的西汉南越国水闸遗址,为2000多年前南越国的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其防潮、泄洪、引水等功能,与现代水闸基本相同。

西汉南越国水闸遗址

该水利系统自北向南分为引水渠、闸室、出水渠三部分。闸室有档板,当珠江涨潮时,可将档板关上,阻拦潮水进入城内;当市内出现水涝时,将档板打开,即可将洪水排出江内。

水闸闸室示意图

正因为历代城市中心的层层叠压,最底层的南越国才沉寂了几千年。直到1995年7月,一片瓦当的发现,才让最底层的南越国重见天日。当时,广州计划在今中山五路城隍庙西侧建25层大楼,在挖地基时,发现了一片写有“万岁”二字的瓦当。考古人员判断,此地地下很可能有重要的古代遗存,于是果断停止了建楼。

万岁瓦当

继续挖掘,又发现了一座大型石构蓄水池的一角,水池面积估计有4000平方米,还发现了一块写有“蕃”字的石刻。两年后,又有更大的发现:在广州原儿童公园处,发现了曲流石渠,该石渠长160米,由红砂岩砌筑,水池还发现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等构件。专家判断,这很可能是南越国时期的古园林遗址,也就是南越王的御花园。

曲流石渠
石池急转弯处

曲流石渠中有一个重要节点,即弯月石池。石池前有一陡坡,水流急,蓄满水池后,靠水的动力把水推上斜坡,水流弯弯曲曲流到西面,保证了曲流的源源不断。渠陂处设计成弧形,保证水流大时可翻过渠陂,后浪推前浪、前波让后波的效果,产生波光粼粼的效果。

弯月石池
渠陂处弧形

2000年初,同样在广州儿童公园发掘现场又发现南越国宫殿的散水,即古代皇宫房檐下地面上用卵石铺就的用来接雨水的部分,从而判断出南越王宫殿的规模相当大。因为,在汉代散水的设计有等级限制,只有皇宫才四面铺设,而诸侯王只能铺两边。发掘中已发现了东、北面的散水,按照对称原则,尚未出土的西南面,一定也铺有散水。

南越国宫殿遗址的散水

南越王的一号宫殿,东西长33米,南北宽17米,面积约560平方米。接着,在一号宫殿的不远处,又发现了二号宫殿东南角,附近还发现写有“华音宫”三字戳印的陶片,推测二号宫殿或许就叫“华音宫”。

南越王宫殿基址

在南越国宫殿1万多平方米的遗址上,先后发现500多口古代水井,从秦汉到明清都有。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要属1996年在一号宫殿东侧发现的南越国古井,被称为“越王井”或“岭南第一井”。在西汉政权进入岭南之前,岭南人不会打井,而以河水为生,筑井技术来自中原。

各时代水井

越王井位于应元路西端,在省科学馆内。这是广州最古老的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南越王赵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状,宽丈余。到宋代,番禺县令于伯桂加盖大石板,并开凿9个井眼,方便汲水,所以又叫九眼井,今仍存“九眼古井”石碑。

越王井

在南越国宫殿南部的一口井内,竟然发现一百多枚木简,木简上宫、苑、年号(二十六年)等字样,还有公主等人名及职官名,这说明这些木简是赵佗统治时期,记录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

南越国木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