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汉二陵挖掘记(中)

位于小谷围岛大香山南坡的遗存,同样发现于起初的整体调查,此地与刘皇冢相距800米,在一个荔枝园开出的梯形坡面上,发现了一个1米多长的砖壁。表面上看,这个遗存规模小,可能只是一个小型的砖室墓。当时,大学城已全面施工,考古队员估计大香山这一遗存应该很快可以清理完,并将这片小丘陵交给大学城施工方。但没想到的是,地表上残留的一点点砖墙,竟让这里成为大学城众多现代化建筑中的一处孤岛,并最终促成了南汉二陵博物馆的诞生。


广州大学城建设正在加紧施工

揭开小片砖墙周边的砖土层,砖砌建筑暴露得越来越多,但形制却和墓葬差异巨大,而像是一个建筑遗存。砖器建筑扰乱严重,但奇怪的是,虽然基础部分被耕土层覆盖,但却完全不像通常砖室墓那样深埋地下。此时,村民见到考古队员在四处寻找砖室碎片,就又提供了一个线索:在西南40米外,有一个稍微高出地表的土堆,那里有大量的残砖碎瓦,许多村民会去那里取砖用于自家建筑。

砖砌建筑越来越大

村民说到的土堆面积有此前发现砖砌建筑的五倍以上,劈开杂草一看,里面就是一个外面包砖、里面夯土心的一个结构,圆形处还有砖包土。于是考古队员决定扩大发掘面积,寻找其他同时期的建筑遗存。很快又发现一个建筑遗存,命名为3号建筑,与前面发现的2处建筑遗存(1、2号建筑)形成了呈品字形分布的古代建筑,面积有上千平方米。

发现外面包砖、里面夯土心的结构

经过发掘和清理,发现了该建筑群中间是一个夯土心,外面是规整的包砖壁,再外面是一圈坡状堆积,从平面上看,像是一个有三个同心圆套在一起的结构。包心圆台坚固,内层夯土只有5.9米,加上外层包砖层,直径达到10.2米,砖缝之间由黏合剂连接,青砖外壁有白灰层。历经千年风雨,该同心圆高度仍有2.2米。

同心圆结构及演示图

从形状上看,这个三同心圆建筑结构很像北京的天坛等祭祀坛,专家判断这可能是一个祭坛,难道是南汉的天坛吗?按照文献记载,南汉国曾经有过郊坛,位于国都的南边,而小谷围岛恰好正位于北京路南汉王宫的南边。于是,专家判断,这就是南汉国用于祭祀的郊坛。南汉重要礼制建筑的发现,在考古意义上,不亚于发现王宫及帝王陵墓。在得到专家认同后,考古队迫不及待地向社会公布了这个世纪大发现。

北京天坛

然而,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结论又被后来发现的遗迹现象再次推翻。2003年9月下旬,广州文物局专程到北京向国家文物局领导及专家汇报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也派来专家来广州现场把脉,这些专家中就包括了曾经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73岁高龄的徐苹芳。

73岁的徐苹芳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

现场考察后,多数专家都认同遗址是南汉郊坛,但徐苹芳代表的少数学者却对这一建筑群提出了不同意义,说不像郊坛,可能会是陵墓。两种意见截然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搁置争议,继续发掘。

2003年11月上旬,在清理工作中,考古人员发现有几处后期的人类活动,打破了祭坛建筑本体,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扰坑。然而,顺着这些扰坑,却越挖越深,考古人员觉得情况有些不妙。11月23日,当挖掘到3米深时,赫然露出了券拱,券拱是砖石建筑的拱形穹顶。它的出现说明,所谓的郊坛祭坛之下,竟然还有一个地下建筑。

出现打破祭坛本体的扰坑
赫然露出券拱

想起徐苹芳先生的推测,考古队马上意识到,这个地下建筑就是陵墓地宫,大香山遗址真的很可能是一座帝王等级的超级大墓,发现的扰坑就是后期盗墓人留下的盗洞。陵墓地宫的出现,为大香山遗址的发掘带来了第二次反转,直接影响到原有的推论。原来认为刘皇冢那边是康陵,大香山是郊坛。如今郊坛成了陵墓,那么刘皇冢又是什么?它还是不是康陵呢?大香山陵墓的墓主人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