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胜景之梅关古道(下)

梅关古道并不是南雄境内唯一的沟通南北的驿道,在南雄东部地区,还有一条乌迳古道,这条古道开通年代更早。乌迳古道始于东汉时期,是一条水陆联运的道路,位于广东南雄与江西信丰交界段。乌迳古道历史更长,经由此道进入广东的人更多,但为什么只有梅关古道成为了南迁传统的主角呢?传说中,由珠玑巷继续南迁的终点又为什么是珠三角地区呢?


乌迳古道

梅关古道的主体路段,位于珠玑巷以北约20千米处,道路从大庚岭山脉中穿过,完全是一段山路。据专家介绍,这里原本是一条羊肠小道,自唐代张九龄率人开山阔路后,才有了这条宽阔的石头路。如今古道路面上还依稀可见刀劈斧砍的痕迹。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劈山砍石的呢?

刀劈斧砍出的路

梅关古道沿线山体主要为层状岩面,人们顺着岩面的层理将山石撬开或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爆裂山石,再用碎石土来填垫路基、铺装路面。就这样历经开山、填沟、铺装等辛劳,逐步将路面拓展到了3-4米宽度。

路面拓展到3-4米

古道沿途的水源补给点不少,除了水井,不远处还有专门为马匹准备的水槽—饮马槽。层状岩面间有较明显裂缝,这些裂缝能提供一定的储水空间,可将雨水存储为地下水,即层状岩类裂隙水,水从山脊处向下流动,水井和饮马槽则位于半山腰,这之间有较大的汇水面积,所以井水可常年不枯。南雄春夏季多雨,古道如何防范山洪呢?每隔一段,就有个横向的排水沟,横纵两个方向还专门设计了深度20厘米的排水沟,足以保证古道路面不会有漫水的情况。

饮马槽

古道两边还广植梅树,因此有了梅岭、梅山等代称。梅子成熟时,山里村民会将果子腌制成不同口味的凉果售卖。

梅关,也称岭南第一关,正好处在两山之间的隘口处。梅关是两省交界处,在古代不仅是税关,还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穿过关楼,北面属于江西,远远能看到山下的大余县城。

远处是江西大余县城

如果走梅关古道,只需一天就能将货物从广东南雄运至江西大余,但走乌迳古道,北上的货物先要耗时3-4天,逆流通过一段曲折的水路,到达新田村,再用一天时间转陆路运往江西信丰,所以梅关古道无疑是最短的一条赣粤交通线,还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最短的陆路转接点。而由珠玑巷最终南迁的先民,很有可能是经由水路,最终到达珠江三角洲一带。

岭南第一关

南雄的主水道是浈江,在浈江上有一个叫“回澜门”的码头,正处在两江交界处,一边是浈江,另一边是凌江,两江在这里相汇。洪水时,凌江的水会打回头,形成一个“回澜”,这时看不出水是流动的,故该码头得到了“回澜门”的名称。由于两江含沙量差异,两江合流处江水泾渭分明。

浈江今景
“回澜门”码头遗址

在浈江边上,至今还保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广州会馆,会馆的梁上遍布中国古代英雄的木雕,非常精美。会馆主体为中原建筑中常见的三进四合院布局,两条风火巷山墙将整座建筑分为三个空间,风火山墙的设计成为重要的防火设施,火灾时,高大的风火巷山墙屏蔽了建筑的木结构,使风火巷两边不会互相影响。

广州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