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与新大陆

当葡萄牙人在非洲的探险活动硕果累累的时候,有一个外邦人也想参与其中,这个人就是哥伦布。哥伦布1452年出生于热那亚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他在葡萄牙待过很长时间,他的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知识,都是在葡萄牙学的。

1483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提出,可以向西横渡大西洋,开辟一条新的去往东方的航路,即他的“西印度事业”。哥伦布据说的“印度”,实际包含了印度、中南半岛、中国和日本等国家,泛指整个东方。

哥伦布航行示意图

自从文艺复兴之后,地球是圆的这一观点基本是主流地理学家的共识,按照这个说法,印度和中国虽然远在东方,向西航行一样可以到达,而且更近(这是因为哥伦布算错了,实际并不近)。

关于地球的周长,古希腊的科学家早就有正确的推算,后来的科学家反而越算越离谱,这其中包括阿拉伯人。到托斯卡内里时,他把亚洲的东西跨度算大了两倍,而哥伦布又把地球算小了四分之一,这样算下来,从葡萄牙往西到中国的东海岸只有12000公里。哥伦布算出的距离比实际少了一半。

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对哥伦布的计划兴趣不大,此时葡萄牙在非洲的探险已经推进到刚果,怎么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往西方?为此,葡萄牙政府在研究讨论后,于第二年(1484年)拒绝了哥伦布的建议。

无奈之下,哥伦布辗转来到西班牙。1486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召见了哥伦布,在听取哥伦布的建议后,女王指定一个委员会专门来审议西航的可行性。经过4年的商讨,西班牙委员会最终于1490年否决了哥伦布的西航计划,主要理由是路途过于遥远。

1491年12月,哥伦布再次求见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经过三个月的谈判,西班牙与哥伦布最终达成了“伟大事业”的详细协议,史称《圣塔菲协定》。1492年8月3日,西班牙探险队从帕洛斯港拔锚启航。

为了尽量缩短航程,哥伦布先向西南,驶向加那利群岛,因为这里是西班牙领土的最西端。9月6日,船队从拉戈梅拉岛起航,与旧大陆的最后一块陆地告别,向西驶入茫茫的大海。9月9日,加那利群岛最西边的耶罗岛也消失在地平线,船队驶入了深海。

西班牙与加那利群岛的位置

从9月14日起,探险队不断发现有海鸟从天空飞过,水手们以为离陆地不远了,但现实让他们一次次地失望。9月16日,探险队发现海上漂着成束的绿草,像是刚从地里割下来的一样,船员们再次兴奋不已,以为接近了陆地。后来才发现,他们是进入了马尾藻海。马尾藻海,被后来的航海家们称为“海上坟地”。

马尾藻海有两个特色:一是无风,在风帆时代,没有风就不能航行,船只一旦进入,很难出来;二是海上布满马尾藻,马尾藻和我们常吃的海带差不多,只不过它不是长在海底的石头上,而是漂浮在海面,能把帆船死死地缠住。

更恐怖的是,这片海域极其广大,约有3700公里长、1850公里宽。远远看去像一片大草原。它正好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之间,又处于无风带,因而这里的海水几乎没有流动,不仅水平方向没有流动,在纵向也没有流动。

也就是说,深层海水和浅层海水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交流意味着没有营养物质的交换,所以这里的表层海水非常纯净,能见度达66.5米,个别海区可达72米,是世界上能见度最高的海。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里几乎没有鱼类生存。

在马尾藻海的西边,是著名的百慕大三角,具体位置是由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西大西洋三角地带,每边长约2000公里。百慕大三角又称魔鬼三角海域,它实际上是马尾藻海的延伸,这个恐怖的名称来由和马尾藻海类似,无数船只在这里覆没。

百慕大三角

当然,马尾藻海并不是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海藻,还是有很多空隙的,只要经验老到,从里面走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哥伦布就是一个经验老到的航海家,探险队很幸运,从马尾藻海的南部穿过去了。

10月11日,仍不见陆地,但水手们陆续发现一些芦苇、藤茎,还有一颗小树,最主要的是一根被砍削过的木棍,以及一块被加工过的木板,很显然,这是人类留下的痕迹,船员们心底又升起希望。

晚上10点钟,哥伦布发现前方有亮光,忽明忽暗,确信陆地已近,便命了望手仔细查看。1492年10月12日凌晨2时,平塔号的值班员确凿无疑地看见了陆地。上午,哥伦布一行经过三十多天不见陆地的航行后,终于抵达并登上了西半球的第一块陆地。

首航发现新大陆

这是一个珊瑚岛,当地人将这个岛称为瓜拉尼岛,哥伦布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今巴哈马境内)。哥伦布以为他到了印度,于是把当地人称为印度人,为了区别,我们翻译为印第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