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及信风

圣萨尔瓦多岛是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很小的岛屿,面积只有155平方公里。哥伦布上岸后,举行了占有仪式,宣布以国王和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并让随行人员做了公证和记录。岛上的居民是印第安人中的泰诺人。

圣萨尔瓦多

泰诺人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地区,当哥伦布到来时,他们的文明水平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直白点说,这里比葡萄牙人到达的非洲还要落后。通过近距离观察,哥伦布发现泰诺人无论男女老幼均一丝不挂,身上涂满颜料。他们没见过铁器,当西班牙人拿剑给他们看时,他们竟拿剑刃把手割破了。

哥伦布还发现,这些人身上经常有伤痕,说明他们经常和附近的部落产生冲突。这一切的一切,和马可波罗所说的富饶文明的东方国度相差太远,因此哥伦布断定,这里地处亚洲的东部边缘,这个岛应该是日本群岛的外围岛屿。

海员们从向导口中得知,西南方向有个大岛叫科尔巴岛(现译作古巴岛),哥伦布以为那就是日本主岛,于是驾船前往。10月28日,船队抵达今古巴东北奥特连省的巴里亚港湾。在这里,哥伦布既没有发现金银珠宝,也没有发现富饶文明的中国、日本或是印度的迹象,但是却发现了像金子一样值钱的植物—烟草。

按哥伦布日记的记载,他派了两个基督徒去朝见“大可汗”,结果这两人一路上看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很多村子里的人,有男有女,手里拿着一个木棍,一头冒着青烟,不时地吸一口,还从鼻孔里喷了出来—据说这东西能缓解疲劳,让人产生晕乎乎的感觉。很快,西班牙人学会了抽烟,并把烟草传遍了全世界。

哥伦布以为,古巴是中国最贫瘠的地方,中国以东应该就是富饶的日本群岛。他从土著那里打听到,东方不远处有一个盛产黄金的巴比克岛(今大伊纳瓜岛),东南附近还有一个大岛,叫波希奥岛(今海地岛),于是他们沿古巴海岸东行。

大西洋与加勒比海之间的海地岛

11月20日,马丁 平松率领平塔号擅离编队,前往巴比克岛寻找黄金。12月6日,哥伦布船队停泊在今海地岛最西端的圣尼古拉港湾,哥伦布将它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为“西班牙岛”),并以为这里就是日本。

12月9日,哥伦布在海地西北的蚊子岬山坡上举行了占有仪式,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不少黄金。12月21日,哥伦布一行来到海地西北部的龟岛(今托尔蒂岛),当地酋长送给了哥伦布一些礼物,其中包括一个黄金面具,西班牙人很高兴。

12月25日,圣诞节,因为值班水手的疏忽,旗舰圣玛利亚号在海地角以东的海岸搁浅,抢救无效,旗舰彻底损毁。好在有印第安人的帮忙,船上的物资都转移出来了。这时哥伦布只剩下尼尼雅号一艘小船,装不下那么多人,于是决定把39名志愿者留在岛上继续寻找黄金,其余人随他返航。

当天,探险队用圣玛利亚号残存的木料搭建营房据点,并命名为圣诞城。哥伦布给留守人员留下了大部分粮食、所有百货和一些枪炮弹药。1493年1月2日,探险队与印第安人告别,还放了几炮以彰显实力。

1月4日尼尼雅号离开圣诞城,向东航行寻找平塔号。1月6日,在海地岛北部的蒙特克里斯蒂(今多米尼加共和国境内),尼尼雅号与平塔号相遇,两船合为一队后往东到达萨马纳角,准备在这里休整后返回欧洲。

百萨马纳角位置

1月16日,尼尼雅呈和平塔号离开萨马纳湾,开始返航。哥伦布仍然采用等纬度航行法,先向北含东航行。2月3日,船队在百慕大群岛以东约800公里、北纬30度的地方遇到了强劲的西风,便转向东行驶。

按理说,如果哥伦布按原路返回,对一路上会遇到的情况心里还有底,选择一条完全陌生的路无疑会增加新风险。作为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哥伦布当然知道这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会带来什么风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那就是信风。

信风(又称贸易风)指在低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定向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分布于南北纬5°—25°的对流层下层 。该风因风向稳定被称为"信风",干燥特性导致信风带内多沙漠分布 。

信风示意图

信风形成与地球三圈环流相关:赤道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副热带高压区气流下沉产生气压差,因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 信风带随季节南北移动,如北太平洋东北信风带3月位于北纬5°—25°,9月北移约5个纬度。

哥伦布并不了解地球的自转、大气环流这些知识,但凭借着多年的观察,他对信风的运行规律还是心里有底的。哥伦布从加那利群岛往西航行的时候,沿北纬28度航行,正是利用了东北信风;返航的时候,沿北纬38度航行,正是利用了盛行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