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什么样子?暂时没有发现。于是西方一些学者抓住这个空子,编造出“中国文化西来说”,“外来信息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起源的决定因素”等。这些言论激起我国考古工作者的强烈愤怒,决心寻找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填补这段空缺。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南省新郑县(今新郑市)找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遗址。裴李岗文化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
这一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突破,一时轰动国内外,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的荒谬论调。这一重大收获,二十世纪末被评为河南省二十世纪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国务院公布裴李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南的新郑市新村镇西,遗址所在地为裴李岗村西的一处岗地。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进行过3次发掘,发现了文化层、公共墓地以及少量灰坑及陶窑,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遗物,随之以该类遗存为代表,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2018 年对遗址进行了新的发掘工作,在遗址西部还发现了堆积丰富的旧石器晚期遗存。
裴李岗文化在陶器、石器方面继承自贾湖文化,但在生活方式上却与贾湖区别显著。他们同样已经将农业作为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种植的却是广泛分布于北方干旱区的粟、黍等作物,在贾湖地区主要种植的水稻却没有跟随陶器北上。与贾湖所在的豫西南地区相比,裴李岗文化流行的中原地区降水更少,积温更低,更适合种植抗旱耐寒的粟、黍等作物。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他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 裴李岗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占陶器总数的68%以上,夹砂红陶次之,占总数的28%以上,泥质灰陶最少。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有学者提出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是贾湖文化北上与磁山文化南下碰撞的产物,他们的陶器在贾湖风格的基调上融入了部分磁山风格。同时,磁山文化的粟、黍种植技术也被中原地区的裴李岗人所接纳。
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已脱离了树上筑巢或洞穴而居的生活,开始建造房屋。房屋建筑大都选择在临近有水源的高台地上。房屋一般为半地穴式建筑,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三种,以圆形居多。在裴李岗遗址中还发现有十余座窖穴,有圆形、椭圆形和圆角长方形三种,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地下粮仓。
本人到达裴李岗考古现场时,看到原来新石器时代的发掘现场已回填,原址立了标志碑,四周一片荒野。在遗址的西边,见到有考古现场,估计是新发现的旧石器遗存的发掘。但遗址及考古现场均为铁丝网所围,不得其门而入。突然发现简易铁门上挂着一把未锁上的铁锁,于是大胆开门而入。
穿过几十米的茅草地带,就到了方圆几百平方的发掘现场,其间并未有人阻止。只是偷拍了几张相片并即将走出现场时,才有个工作人员小声对我说,这里不能拍摄。这是一个田野考古挖掘流程图,其中包括洛阳铲的使用、土层的分辨、土层盒制作、考古地点定点、考古挖掘、文物提取等六项。从现场情况来看,此地应该已经到了文物提取阶段,只见现场零星看到装有遗存残片的容器,现场工作人员也不多。
据报道,2020年11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位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举行现场座谈会,发布双方共同完成的裴李岗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最新进展:该遗址面积可达5万至6万平方米,更加科学准确的新的测年结果表明,裴李岗遗址距今8200-7700年,延续时间约500年,是区域内使用时间较长的中心聚落。同时,裴李岗遗址西边新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晚期遗存,其堆积厚度达到225厘米,分布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专家认为,与新发现的旧石器晚期遗存相比,裴李岗时期小石片、细石器工艺明显衰落,陶器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得到普遍运用,显示出二者之间尚存在相当大的断裂。今后要通过对裴李岗遗址自身及周边地区进行系统的调查,结合科技手段进行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继续裴李岗早期文化起源以及新旧石器过渡遗存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