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先烈路是全中国独一无二以“先烈”命名的城市道路。关于广州先烈路的改名时间,说法不一,有改名于“民国初年”,改名于“1921年”,改名于“1930年代”等诸种说法。在“诸说”中,又以《广州市地名志》的“1921年说”最权威,流传最广。《广州市地名志》“先烈路”条目称:“原称东沙路,因路西有黄花岗烈士墓,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于1921年改名先烈路。”
据《广州先烈路钩沉---从黄花岗到红花岗》作者卢洁峰发掘与考证,先烈路沿路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个(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坟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1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1个(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坟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个(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坟场、广州新一军公墓),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6个(史坚如墓、四烈士墓、朱执信墓、庚戌新军烈士墓、沙基惨案烈士墓、兴中会坟场、邓荫南墓、冯如墓、邓仲元墓、杨仙逸墓、张民达墓、华侨五烈士墓、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范鸿泰墓、伍汉持烈士墓、李是男墓)。
红花冈位于现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内东侧。然而,在明清两代的广东省城地图上,此地均标注为“臭冈”。之所以称为“臭冈”,是由于临近处决犯人的东较场,被处决的犯人,均就近抛尸于这一冈陵上,久而久之,此地便得名“犯冢”。后来,连“犯冢”都嫌拗口了,干脆直接称之为“臭冈”。改称“臭冈”为红花冈,大约是清末的事情。
清初,省城大东门外还是冈陵连绵的荒郊野地。大东门外唯一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官路(俗称东门直街),只开辟到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红铁门前南向约70米处。官路南侧依次为蟠龙岭、东较场。东较场既是粤省武科乡试的考场,又是是军队平日操练的大操场,还是处决犯人的刑场。
官路北侧原本只有冈陵和大水塘,1909年,在大水塘的西北侧建筑了广东省咨议局。官路尾(官路的东端,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红铁门前南向约70米处)因此而开设了一间名为“麒麟阁”的茶馆。过麒麟阁折向北,就是那道令后世神往的“探花桥”了。当时,省城人上白云山,多从大东门出,在东较场(今英雄广场)路线北端折向北,通过一道横跨西北—东南向大水塘的“探花桥”,抵达沙河歇脚,然后登上白云山 。
自大东门,尤其是自东较场北端自沙河的这条山间小径,除通往白云山、通往燕塘外,还是省城人往返于粤东、粤北地区的必经孔道。经两千年的往返踩踏,终于踏出了一条西南起自省城大东门,东北至沙河、直通白云山、燕塘等地的山间土路。关于这条路径,晚清的多幅地图,包括外国人所测绘的地图,均有记载。1930年,这条土路被改造成为一条路面总宽20米,总长约为4公里的现代意义上的马路,并命名为东沙路(靠近沙河的路段,又被简称为“沙河路”)。
如今探花桥早已无影无踪,红花冈南面的大水塘,其大半也早已被烈士陵园正门前的大广场和台阶所填埋、覆盖了。所幸遗迹还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咨议局”)前那片幽深的荷塘,正是清代红花冈南面哑铃状大水塘的西北角。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以西约150米处的东皋大道一带的老地名就叫“大塘”,其街道派出所至今仍名“大塘派出所”。
民国时期,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力量单薄的革命党人仍把暗杀作为军事行动的重要辅助手段。广州红花冈上安葬的四烈士---温生才、林冠雄、陈敬岳、?明光,都是因从事暗杀行动而牺牲的。四烈士墓地选址红花冈,与四烈士之一的温生才烈士当年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以及其就义的地点有关。温生才举义与就义的地点,都靠近红花冈,是故,红花冈便成为烈士安息地的不二之选。
烈士姓名 | 举义地点 | 举义时间 | 事功 | 就义地点 | 就义时间 |
---|---|---|---|---|---|
温生才 | 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铁门南向约70米处 | 1911年4月8日17时 | 击毙署理广州将军孚琦 | 同举义地点 | 1911年4月15日正午 |
林冠慈 | 今广州北京路与西湖路交界处 | 1911年7月14日12时 | 炸伤水师提督李准 | 今北京路步行街上 | 同举义时间 |
陈敬岳 | 今文明路市一宫门前 | 同上 | 参与炸击水师提督李准 | 狗头山广协行营 | 1911年10月13日 |
?明光 | 今省政府大院西北部 | 1915年7月17日 | 炸伤广东宣抚使龙济光 | 地点不详 | 1915年7月18日 |
红花冈与其南侧的中山三路,虽相隔咫尺,但二者的气象迥然不同。中山三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红花冈上却是古木森森,静穆肃然。拾级而上,只见迎面一道四柱三间的冲天石牌坊,三段额坊上分别镌刻着“红花冈四烈士墓道”“民国十四年”“二月五日立”字样。据陆丹林记述,当年,此地还有一副“碧血千秋热,红花此日香”的石联。穿过石牌坊,一座“红花冈四烈士墓之碑”面西而立,碑文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广州市政府重建”。
左转进入北面的四烈士墓地,只见一座中间为圆拱形,两边为梯级形的花岗岩四烈士合葬墓冢,坐落于墓地尽头。圆拱墓冢下之的大墓石上,勒有墓名----“烈士林冠雄、温生才、陈敬岳、?明光之墓”。其右侧石柱上款为“中华民国二十六年重修”;其左侧石柱落款已遭人铲除,无片言只字留存,甚为可惜。
四烈士墓前的束腰须弥座石供桌,简洁而考究。分别于墓前两侧的东、西墓亭,绿瓦赤柱、古韵流芳。墓园环以古木,森森参天;近处灌木丛丛,红花点点。身临其中,能不令人心驰神往,肃然起敬?
20世纪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随着广州中山纪念堂等一批纪念性建筑的兴建,广州地区兴起了一股纪念革命先烈的热潮。1929年初,广州市工务局把东郊红花冈、乌龙冈、马彭冈、大小竹丝冈、大眼冈、螺冈等“六冈”新开辟的马路,以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之。
如今,除执信路以外,其他各路,改名的改名,被覆盖的被覆盖---生才路早已改为建设六马路;逸仙路则藏身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红花冈西侧的敬岳路、明光路、坚如路,则为1954年7月1日上午10时奠基的“广州公社烈士陵园”(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