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军坟场


十九路军坟场是广州先烈路上唯一幸存并对外开放的大型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在2014年9月1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中,十九路军坟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十九路军坟场正门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前身是以李济深为师长的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为军长,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分别出任第十师的师长、副师长和团长。北伐战争中,第四军屡立战功,被誉为“铁军”,第十师亦因此而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下辖第十、第二十四及第二十六师。

铁军标志

1927年7月底8月初,蔡廷锴的第十师曾参与南昌起义,后蔡师转往福建,重归陈铭枢节制。同年11月,陈铭枢复任第十一军军长,率部由闽回粤。1928年12月,陈铭枢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有感于十一军转战南北,牺牲甚大,遗骸无归葬之处,决定为它建立公墓。”公墓在1928年底开始动工兴建。

1929年,国民政府撤销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的番号,将之改编为第一编遣区第三师及独立第二旅,并任命蒋光鼐为第三师师长,蔡廷锴为独立第二旅旅长。同年,第三师和独立第三旅又被先后改编为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1930年7月,第六十一、第六十师被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十九路军调防上海,陈铭枢任京沪卫戍司令。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此役,十九路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志气,打出了军威,使其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为中国的全面抗战,赢得了宝贵的5年准备时间。然而,十九路军也因此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计负伤官兵5000余名,阵亡将士2469人。

淞沪抗战图片

十九路军出自粤省,阵亡将士多为粤人。因此,除少数阵亡将士被抽签入葬南京灵谷寺国殇墓园外,其余大多数阵亡将士的遗骸,均归骨粤省。为此,十九路军军部于1932年3月,决定把建筑中的金钗岭十一军公墓,扩建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简称十九路军坟场。

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联合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反蒋,史称“福建事变”。“福建事变”失败后,第十九路军的番号随即被取消,部队则被蒋介石收编。1934年9月18日,原十九路军部分将领、同袍,在广州十九路军坟场举行了安葬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遗骨暨公祭仪式。

在苏州举行的淞沪抗战烈士追悼大会

十九路军坟场坐北朝南,由凯旋门、喷泉、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大墓道、中心广场、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抗日亭、阵亡将士墓地和先烈纪念馆所组成。沙河地区的民众,自十九路军坟场的正门落成以来,就称其为“牌坊”---中国人只有“牌坊”之称,而无所谓“凯旋门”的概念。

这座古罗马式的凯旋门,建于1932年,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外包花岗岩石。门高13.4米,宽11米,占地面积40.7平方米。门额北面,上题“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12字,落款为“闽侯林森题”;门额南面,上书“碧血丹心”4字,上款为“十九路军抗日先烈坟园”,下款为“宋子文敬题 民国二十二年”。

今日凯旋门

原日“牌坊”两旁,有竹林相拥;“牌坊”脚下开辟一条“十九路军坟场马路”,直通十九路军坟场大墓道的“中心广场”。马路两旁,全是水田、菜地和竹园。1960-1991年间,“牌坊”两边被违建的低矮民居挤得水泄不通。以致“牌坊”中间的拱门成为当地唯一的交通孔道。来往的车辆,都是直接从“牌坊”中间的拱门碾压过去的。

今日凯旋门

1991年,黎子流在广州市长任上,分三期改造,在“牌坊”两旁开辟马路。之后,汽车、大货车才不再从“牌坊”的拱门中驶过。诚然,由于十九路军坟场被多头分割、占据,以致凯旋门被困于滚滚车流之中。凯旋门自落成以来,就是东沙马路沙河顶的地标。无论行人还是车辆,见到凯旋门就知道:到沙河顶了。

凯旋门以南约230米处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希腊式喷泉。喷泉由圆形水池、三级莲座喷泉、水池外侧的环状台阶、弧形列柱四部分所组成。可惜,如今东喷泉已毁,仅余西喷泉。由于凯旋门至喷泉之间的墓园,已经被马路和楼房所切割,喷泉正面又有一排房屋和一道铁闸遮挡视线。因此,“喷泉”这一标配景观,便被压迫在了一个逼仄的空间,直至被众人所忽视。

希腊式喷泉

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由一道圆弧形柱廊,一个平面为八角形的花岗石坛,竖立于石坛中央的纪念柱。无名英雄铜像,以及铜狮子、铜鼎、前广场等所组成。柱廊东西两端,各以一个仿古希腊神庙式的门亭作起止。东门亭南墙上镌刻着林森于1933年3月29日撰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的碑文。西门亭南墙上则镌刻着胡汉民于1933年10月撰书的“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的碑文。

将士纪念碑

八角形石坛中央,竖立着一根高达19.2米的纪念柱。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柱是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的主体形象。“十字”基座正面的小方柱座上,矗立着一座无名英雄铜像,原铜像为粤省留洋雕塑家梁竹亭先生所创作。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无名英雄铜像、八角形石坛上的4只铜狮子,以及前广场上的一批铜鼎,均遭日寇劫掠。现有的无名英雄铜像、铜狮、铜鼎等,均为广州雕塑院尹积昌教授于1991年重塑。

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满布“西方古典”元素的方柱体“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碑高7.7米,碑肢以5级八角形的石台阶为基座,全碑占地面积91平方米。碑体四面,镌刻着“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的英名。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及大墓道,构成了十九路军坟场的中轴线。九级大平台、中心广场、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抗日亭等,次第分布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一直延伸到木荫冈冈顶,即今“江山翠苑”中庭处。

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

十九路军坟场现存3幅墓地。分别是:位于大墓道第七至八级大平台东侧的“将军墓”;位于第三级大平台至中心广场东侧的“将士墓”;位于鸭舌冈东麓的“战士墓”。“将士墓”现有石棺202具;“战士墓”现有石棺190具。现存石棺,均为“文化大革命”后的幸存者;昔日每具石棺前的墓碑,均毁于“文化大革命”。“将军墓”则是后来重修的,并非原貌。至于“战士墓”南侧的“广东航空纪念碑”,则是1988年落成的,并非昔日十九路军坟场的建筑物。

抗日阵亡烈士墓地

先烈纪念馆占地面积355平方米。昔日,馆内供奉着1469名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的牌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神殿。原本的先烈神殿,背靠“将士墓”;西望“战士墓”;南对木荫冈上的苍松翠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这座先烈神殿,却孤立于现存墓园东部边缘的一个角落里。从墓园的《参观手册》可见,先烈神殿西侧至大墓道,以及其南向大片墓园,被切割作天溢大厦及其多个网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