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一军公墓


广州新一军公墓,奠基于1945年11月5日,竣工于1946年冬,1947年9月6日举行落成暨公祭典礼。历时2月,先后轮流征用了3.6万日俘,以流汗换流血,铲平了大小13座冈丘,开辟出11公顷(相当于15.4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公墓用地,建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座纪念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阵亡将士的大型公墓。其核心建筑四柱纪念塔下的巨型竖井墓穴内,至今仍安葬有印缅抗战阵亡将士的骨灰。

1947年9月6日广州新一军公墓落成暨公祭典礼

缅甸战事胜利结束后,中国驻印军全部集中于密支那。从1945年6月底开始,盟军空军每日以C46及C47型运输机31架次,运载新一军回国。归国后的新一军,加入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战斗序列。其新任务是:进攻位于雷州半岛的广州湾,配合盟军的太平洋登陆攻势。

新一军英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日,正向广州湾进发的新一军,奉蒋介石之命,改赴广州,接受广州地区的日军投降。于是,新38师、新30师、第50师便分别从玉林、北流、容县、贵县等地,向梧州集中,水陆兼程,顺西江而下,向广州进发。李鸿师长则奉命带领新38师113团、112团一部及师属通信营、师指挥所等,于9月6日率先进入广州,登陆沙面。9月7日15时,新38师从沙面出发进入广州市区,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集中后,分赴各要点接替日军防务。

新一军进入广州接受日军投降

1943年至1945年7月间,在盟军的帮助下,在印度的雷多、缅北的密支那、八莫、南坎、芒友、腊戌等地建筑了7座中国驻印军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1945年9月9日,孙立人率军部进入广州,设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部在沙面复兴路。孙立人发现,广州既是革命的策源地,又是革命烈士英灵的安息之乡,如今还是新一军接受日军投降的地方。于是,决定在广州为印缅阵亡将士建立一座永久性公墓。

孙立人

孙立人出身于清华及美国普渡大学的土木工程系,是土木工程师。他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沿用印缅战场高空侦察的方法,三次乘坐军用飞机,盘旋于广州上空,为广州新一军公墓选址。大致择定方位后,孙立人前往白云山,登上马头岗踏勘。但见此地“前带沙河,后依云山,东北为第一师阵亡将士墓园,十九路军沪战殉国官兵公墓在其南,其西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及朱执信廖仲恺诸先生之兆在焉”,是建立广州新一军公墓的理想之地。于是,决定选址马头岗之阳,建造广州新一军公墓。

新一军公墓老照片

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追悼会,原定于1945年12月20日在广州举行,后因新一军奉命北上而搁置。1947年4月26日,孙立人被调离新一军军长岗位。5月19日,孙立人离开东北前,在长春主持召开了一个追悼大会。新一军军部为此而编印了一本《追悼大会纪念特刊》,刊登了一份印缅阵亡将士名录---《流芳录》。《流芳录》所载4823个印缅阵亡将士的名字,由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部搜集整理于1945年12月20日之前,并镌刻于广州新一军公墓四柱纪念塔铜鹰平台之下的“印缅阵亡将士题名碑”上。

新一军公墓纪念塔的铜鹰

广州新一军公墓于1947年1月1日以前竣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公墓竣工后,并未即时举行落成典礼。1947年5月孙立人军长离任时,择定新一军进驻广州两周年的1947年9月6日,举行广州新一军公墓落成暨公祭典礼。1947年9月6日,广州行辕主任张发奎、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广州市长欧阳驹等官员暨广州行辕全体官兵及各界代表,共2000余人参加了广州新一军公墓落成暨公祭典礼。张发奎主祭,孙立人报告了公墓择建广州的意义及经过。

建筑中的新一军公墓大牌坊

今先烈东路与濂泉路交界处,是原日东沙马路的终点。在东沙马路的这一终点上,道路一分为二:一路折往北,径上白云山;另一路则折向东,过沙河墟,通往燕塘。前往新一军公墓者,须在沙河向北沿“白云公路”前进。如今,这段“白云公路”,已改名濂泉路。

立柱的上段,为一副祭联,上联为“顶天立地”,下联为“英魂长存”。此联既与四柱纪念塔、与两尊凝结在立柱上的战士浮雕相呼应,更与万余印缅阵亡将士的英名相符,是广州新一军公墓建筑意涵的点睛式表达。两联句正下方,是两块长约5米、宽约0.7米的墓名碑刻---“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1948年,不知何故,冲天立柱上原本楷体字的“顶天立地,英魂长存”祭联,被广东当局篡改为篆体字的“顶天立地,震古烁今”。如今,墓门大牌坊的东、西四柱平顶门楼,以及东立柱的下半截,仍然屹立在濂泉路28号处,成为濂泉路的一处重要地标。

顶天立地,英魂长存

南北大墓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四柱纪念塔,这是广州新一军公墓的核心建筑。原四柱纪念塔作地上与地下两段式结构,地上是四柱纪念塔,塔高22.3米;地下是一个“十”字竖井墓穴,井高15.7米。换言之,全塔总高38米,寓意“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来源于新38师”。由于四柱纪念塔1.3米高的台基已被填埋,因此,如今地上的四柱纪念塔,只有21米高。该塔当时6.69米的面宽,也因四柱被铲除了外包大理石而剩余6.2米。围绕四柱纪念塔的是一个正方形大台基。

四柱纪念塔

建筑师借用完美的马头岗山体,作新一军公墓的“大墓冢”;以四柱纪念塔,为“大墓冢”前的四柱“高香”;把整座广州新一军公墓,置于天地之间,让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的墓葬文化符号融为一体,使中国驻印新一军万余印缅阵亡将士与天地同在---顶天立地,英魂长存!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广州新一军公墓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阵亡将士公墓

本人到现场勘探发现,四柱门楼已经被濂泉路切断,西柱成了服装城的围墙,东柱上隐隐看到“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几个字,今濂泉路28号的门牌,就钉在广州新一军公墓墓门大牌坊的东立柱上。“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同样镶嵌在了广州新一军公墓墓门大牌坊的这根东立柱下方。公墓其它遗存,已了无踪迹。

四柱门楼被濂泉路隔断
“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字样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