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亚历山大著)

   第58章 谈判桌上的较量

 

当代表们于10月25日在板门店的大会议帐篷里相聚时,朝鲜实现和平的希望再次出现。联合国军方面提出了以实际接触线为基础,来作为军事分界线的方案。中共方拒绝这项方案,但也不再坚持以三八线为分界线。后来中共作了让步,同意以实际接触线为分界线,双方各后撤两公里作为非军事区。可是,李奇微却拒绝了这一提案,坚持要以正式停战时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

中共方代表团对李奇微的立场反应强烈,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也感到这位远东司令太僵硬不妥协。李奇微抱怨说中共方是在寻求事实上的停火。参谋长们在国务院与总统的支持下,告诉李奇微叫他接受现实的接触线,不过要看到谈判中一个来月时间内,其他问题是否也可以得到解决。中共方坚持分界线不能变更,即使一个月后也是如此,要等其他项议程解决后才能考虑,联合国军代表勉强同意。到11月23日,双方参谋人员开始在地图上核查战线,四天后,分界线才确定下来。

谈判人员处理完第二项议程,即军事分界线后,还有三项议程要进行谈判。现在谈判已经进入第三项议程,即停战的具体安排,包括监督停火的方式。李奇微要求联合国观察组在全朝鲜境内的入港口岸和枢纽中心进行自由视察,并对朝鲜各地进行空中观察和摄影侦察以及对非军事区进行全方位联合观察。李奇微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停火后阻止输进人员物资,以使共产党不能再暗中加强力量。参谋长联席会议不同意李奇微的主张。11月16日参谋长联席会议通知李奇微说,地面与空中观察是必要的,但不能以中断谈判为代价。同时说国务院正在设法研究一项局部视察的替代方案,即由向朝鲜派遣军队的联合国成员国,发表一项联合声明,在有破坏停战行为时,对共产党中国采取惩罚措施。所谓惩罚,意味着如果中国人在停战后决定再在朝鲜前进的话,在远东就会猛烈扩大战争,这包括以海军封锁中国海岸,空军攻击中国满洲;同时,意味着原子弹也可能被动用。那么中国人在进攻之前,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李奇微坚持对朝鲜全境的视察和控制,但是联合国军代表和中共代表在11月27日讨论第三项议程时,却发生了激烈斗争。共产党要双方指派同等数量的人员,组成停战委员会,由停战委员会负责监督停战。联合国军代表提出在停战后,双方都不得增加军事力量,同时要求军事停战委员会人员可在朝鲜全境自由进出。联合国军同时拒绝考虑从分界线以北由联合国占领的西海岸外岛屿上撤出。共方阐明,在停战后,他们不会接受对修复公路、铁路、建筑及其设施的限制,其中包括机场。另外他们指明,如双方的外国军队在停战后完全撤出时,就根本没有必要再支视察或观察等。看到联合国军的不妥协立场,中共方在12月3日做出了让步,即建立中立国组织来进行视察,以确保不得增加军事力量条款的实施。

这时,机场修复问题成为了一个主要争论点。不管参谋长联席会议多么害怕,要想叫共产党接受这样一种不对等的安排,那是绝对不现实的。因为联合国军的飞机部署在南朝鲜各机场,而共产党飞机却不准使用北朝鲜的飞机场,甚至不准修复,能办得到吗?经过很长时间,第三项议程中的许多争论,在艰苦斗争中,通过妥协都一一得到解决,只有机场问题,尤其是可容纳喷气机的机场问题,却使谈判有遭到彻底破坏的威胁。联合国军最后提出同意修复民用机场,但中共代表却完全拒绝接受。1952年1月25日,双方代表团决定把机场问题先放到一边,而就第三项议程其他问题达成的协议进行起草工作。

最后双方转而着手解决各自所掌握的俘虏问题,即第四项议程,这是联合国代表团一再提出要进行的。战俘问题的谈判可说是在乌云密布中进行的。美国拒绝遣返任何一个不愿重回共产党统治下的战俘,而共产党却坚决要将自己的人员全部遣送回去。美国利用战俘问题进行反共宣传,向世界表明共产党国家的公民有许多对被遣返重回共产党统治下,要进行武力反抗。美国这样做,是出于对共产党人一切事物的憎恨,也可说这具有道德眼光,但这样办却为美国带来极为沉重的包袱。首先,美国是1945年《日内瓦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明文规定:“战争结束,战俘应该毫不迟延地予以遣返。”《日内瓦公约》有关战俘的条款是旨在防止二战后,苏联行为的再出现。苏联曾将千万战俘多年扣押在劳改营中不予遣返。

美国关于战俘的立场,无疑拖延了停战。联合国军第一位首席代表、海军上将乔伊说过,美国主张不自愿遣返战俘,使我们付出了多打一年仗的代价。在这一年多期间,联合国军在战斗中的死伤数,远比不愿遣返的战俘要多得多。此外,美国这一立场又使得所有战俘—美国的、其他联合国成员国的、北朝鲜、南朝鲜和中国的战俘,都得在问题解决之前,额外多关押许多时日。让战俘选择这一想法,是陆军心理作战部长麦克卢维尔准将首先提出来的,他提议说,中国俘虏中以前是国民党的士兵因为是投降过来的,因此害怕受共产党的处分。他建议把这些人设法遣返到台湾。参谋长联席会议也认为,既然台湾仍然是中国合法的一部分,这样办也算符合《日内瓦公约》。柯林斯将军又补充了一条建议,说一切敌军俘虏都不应该回到共产党的统治下。就在这时,麦克卢维尔准将又向李奇微请示,问俘虏们是否可按他们的意愿划分。很清楚,这就是实行遣返政策的第一阶段。

李奇微并不太支持这种想法。他指出要是全面和平解决,《日内瓦公约》自然要求遣返全部战俘。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说他打算甄别,以便把现按战俘看管的4万名南朝鲜人送给南朝鲜政府。这些人原是被北朝鲜人俘虏后,强行编入北朝鲜军队,又被联合国军俘虏。南朝鲜认为这些人不能看做是俘虏。这个步骤,显然是对战俘身份不明确这一类人的解决办法。对于确是敌军士兵而被看管的战俘,不论其个人对被遣返抱什么样的意思,这项计划也算是不合法的。

这时柯林斯将军的提议已被送交给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战略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51年6月18日起草了一份致李奇微的电稿,问他是否已批准不遣返那些不愿意被遣返的战俘。李奇微的答复是,这样的政策符合人道原则,但却开创了违犯《日内瓦公约》的先例。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把这件事提交给国防部长。代国防部长罗维特又把它送给了国务卿艾奇逊,艾奇逊持与李奇微相同的理由,于8月27日表态,不赞成自愿遣返。但艾奇逊建议对那些不愿回家的战俘采取宣誓释放的办法予以处理。罗维特部长的意见是,美国既然出于人道主义关心战俘,就不应该用我们战俘的福利为代价进行讨价还价。罗维特部长劝说他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同行们撤销自愿遣返主张,因为只有坚持《日内瓦公约》,在朝鲜战争和未来战争中,要回自己的战俘才真正有指望。

共产党当然要求在停战后立即释放双方看管的所有战俘,而联合国要求首先交换战俘的名单。12月18日,共产党在这方面让步了,双方交换了名单。联合国方面收到的数字惊人。共产党交出的名单共有11559名战俘(3198名美国人,7142名南朝鲜人,其余为其他联合国成员国的军人)。联合国方面的失踪人数,美国为1.15万名,南朝鲜为8.8万名,因此就必然认为共产党应掌握比名单列出数多得多的战俘。联合国方面交给共产党的名单为132474名,其中北朝鲜人95531名,中国人20700名。

关于战俘名单的激烈斗争持续了很多天之后才缓和下来。1952年1月20日,联合国军代表海军上将李比提出了一项联合国军基本提案。这一提案主张一对一地交换战俘。直到联合国军所看管的战俘中,所有愿意释放的战俘被释放,及北朝鲜的看管的南朝鲜人和其他外国公民被释放,然后再释放具有战俘身份、不愿被遣返的所有战俘。第二天,共产党对这项联合国提案愤怒地全盘做了否定。他们称这项方案是联合国想扣留他们16万人的卑鄙企图。同时说,释放与遣返决不是进行“奴隶交易”。双方为此又激烈争吵了有好几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