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一卷)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年)

       夏时期中心区域

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夏王朝的考古工作仍任重而道远。考古学家期待良久的“夏墟”迄今为止仍没有让人满意的成果,而且夏朝也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直接文字资料出现,所以人们对夏朝情况的认识还主要来自传世文献中的历史传说。因此,有不少西方学者一再怀疑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过。但是,目前虽然没有可以与古史传说一一印证的考古资料,以用于构建一部严密的夏朝史,但发达的商文明不会凭空从天而降,夏人的故事也并非仅仅是传说,它们已经勾勒出了夏王朝大概的社会面貌。

按照《史记 夏本纪》的记载,从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开始,传十三世、十六王,共历471年,到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朝灭亡。夏朝活动范围以伊洛(伊河、洛河流域)为中心,东至山东的过(今山东莱州市西北)一带;南达河南的中部;西到今陕西户县一带;北及山西的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夏王朝拥有今天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省的一部分,估计其活动范围约有33万平方千米。

《禹贡》九州(豫、兖、青、徐、冀、雍、扬、荆、梁,见下图相应色块)所确指的地理范围,以伊、洛、廲、涧汇流入河的河南为中心,主要包括豫、兖、青、徐四州和冀州的河东、河内,雍州的关中,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中原地区。近几十年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先后发现了多处于晚期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年代、地域都较符合。其中,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一二期被学术界公认为夏文化遗存。至于冀北、雍西和扬、荆、梁三州,在当时还是发展相对缓慢的部落散居区。

       夏时期中心区域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见上图)。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根据文献记载,夏的都城或国君居住过的地方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北)、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文献记载中的禹都阳城,可能就是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冈发现的古城址。

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部落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方国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转化形成的小型国家。这些邦国位于王畿之外,不受夏后直接管辖。一些方国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较大的方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组织,规模甚至大于夏后氏。

    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新石器时代
     鹤鱼石斧图彩陶缸,国家博物馆,新石器时代

 

       注水口、出水口示意图

人头壶的后背伸出一根断面呈扁圆形的管道,用于向壶内注水,眼睛和嘴巴则构成出水口。窄小的出水口降低了器物的实用性,暗示了这件陶壶或许还具有额外的功能。当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

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捏塑出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6000 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新石器时代人头像

         蚌埠纹面人头像
             黄陵桥山陶塑
          红山文化陶人
             安特山在仰韶发现的彩绘人头像
          红山文化女神像
             安特生在仰韶发现的彩绘人头盘

中外史海对照:

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

中外史海对照:前21世纪到前11世纪,即我国的夏朝、商朝时,世界上可以与之相媲美的文明古国只有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流域和地中海的克里特岛的一些城邦国家。前11世纪之后,周王朝不但继承了夏商文明,并不断发扬光大。而其他文明古国却因为各种原因不断衰落甚至灭亡。

安特生

由安特生主持、中国地质学家参与的考古发掘在仰韶村展开,出土了大量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精美陶器。这种文化类型按发现地命名,即著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发掘的史前文明

1924年春,安特生和他的中国团队在兰州给文物装箱

姜寨聚落遗址:

1972-1979年间,中国考古学家在陕西省西安市姜寨村发掘了一个完整的史前村落,即姜寨聚落遗址。从考古发掘的陶器、石器等遗物来推断,这个村落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姜寨聚落遗址发掘现场

这个村落整体为圆形,中间为一块广场,所有房屋的门都朝向广场围绕排列。房子外有许多陶器。村落中的人们死去后,被按照一定血缘亲族关系,埋葬在聚落外的东边和南边。这里发现了600多座墓葬。

姜寨聚落遗址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