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战后国民党人的反共困扰(5)

教育当局的居间调和

教育部部长朱家骅

“一二·一”惨案最终能够和平解决,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的作用不可小视。而他所赖以在昆明居间调处的,先是北京大学代校长傅斯年,后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朱家骅曾留学德国,做过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教授,后投身政界,一度为 CC 系骨干人物,后自成一派,先后担任过广东省教育厅长、浙江省农工厅长、民政厅长、浙江省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兼代三青团书记长、军事委员会参军室主任、国民政府考试院副院长、国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长。

因其资历甚深,做过北大及中大教授,多年担任国民党组织部长,又执掌中央研究院和教育部大权,虽坚决反共,但对知识分子颇有亲和力,因此不仅门徒甚众,即使在各大学教授中执弟子礼者亦甚多。

傅斯年的调解

朱家骅在惨案发生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找到正在重庆准备北上的北大代校长、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的傅斯年,请他帮忙赶去昆明调处。傅并非国民党员,却和国民党关系密切,且是朱在中研院多年的部属,与朱关系甚好。傅一向敢于讲话,就连蒋介石也要礼让三分,是一个可以周旋于国民党和学界中间的重要人物。

朱家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和与教授们的密切关系,使他比了解学校里面的情况。因此,惨案一发生,他就相信,造成此一惨案,共产党的作用尚在其次,地方当局过激反应是为关键。

故他深知此事的处理绝非易事,明确要求傅斯年等务必坚持将学生复课与惩凶分别办理的原则。12 月 4 日,傅斯年到达昆明,声明“我对于李宗黄等之愤慨不减他人”“要求当局真正敢作敢为”,同时要求李宗黄、关麟征、邱清泉等出来承担责任。傅斯年的态度,再加上各方面的强烈反响,促使蒋做出某种让步。

蒋不仅发表文告而且迅速决定将关麟征调渝,请卢汉出面主持调查和善后但私下里,蒋还是大发牌气,扬言要解散学校。朱家骅深知蒋的脾气,生恐学潮扩大会迫使蒋出此下策,故一面再派次长朱经农到昆明,会同处理死伤学生的善后问题,一面致电傅斯年等,“对吾青年学子剀切劝勉,应以学业学为重,而更应以教育前途及国家荣誉为重。

调离李宗黄成为焦点

傅斯年显然低估了李宗黄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他自然更不清楚前述蒋对李的许愿,因此,接到朱家骅来电后,即于 8 日复电明言,只要政府负责将李宗黄等调离,此间事便不难解决。

朱家骅注意到蒋宁肯撤换其嫡系将领关麟征,也不动李宗黄,知道其中定有隐情,帮他明确电告傅斯年说:“李事一时尚难办到,因此延长必生枝节,务请先行上课,恢复常态。”

李宗黄的问题不解决,不仅说不服学生,就连对教师方面也难有说辞。傅在各校教授和学生会代表间反复周旋后,深知在不能去李的情况下,事情相当棘手。既然蒋坚不去李,傅斯年只好转而向学生施压力。然而,学生坚持非对李宗黄等做出处理不可。

蒋介石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找到既不让李宗黄丢面子,又能够缓和学生情绪的解决办法。朱家骅明确告诉傅斯年,可以向教授们透露,李宗黄将被免职,以便于推动教授们予以配合。然而,学生们仍然不肯复课。

“自请解散”措施奏效

“自请解散”显系釜底抽薪之法,此法多半出于梅贻琦的建议。梅贻琦这一建议是有原因的。因为战争结束之后,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大即已开始考虑各归原地,复办原校。既然复校为迟早之事,万一政府逼不得已坚持要解散联大,自不如乘机停办联大,三校借此各回原地,早日复办原校。

方针既定,梅、傅即联合行动,由于得到重庆密电,听说“十五日以后如不复课,蒋即准备行动”,故他们在14日就紧急召集常委会,确定以17日为最后复课期限。为了配合校方的行动,卢汉也特地于14日前往学生所设的灵堂,亲自吊唁了被难师生,同时以17日为限,向学生下了最后通牒。

然而,经过近半个月时间的努力,学生仍然不肯复课。最终最好的办法,就是“自请解散”之一着。18日,蒋介石明令学生复课的最后期限可缓至20日。18日,梅贻琦以及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均表示学生三天内不复课,将辞去校长职务,数十位教授讲师亦公开表示将与两位校长同进退。

有鉴于此,中共云南省工委迅速出面,通过各支部展开对罢委会学生代表的劝说工作。在此情况下,19日,教授会公推冯友兰为等为代表,面见卢汉,得到卢汉承诺取消禁止自由集会之前令,学生方面开始让步。联大除师范学院外,20日各班均开始有学生上课了。此时,李宗黄被调离,学生罢委会即正式发出了复课启事,昆明学潮至此终于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