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阻止内战的最后尝试(1)

马歇尔调停与停战协定(上)

东北局势逆转

1945 年 11 月,蒋介石明显地开始将军事重心转向东北。11 月 16 日,国民党军攻占山海关。当晚,杜聿明指挥前线部队沿榆沈公路两侧向绥中迅速推进,三天后占据绥中。随后,杜部分兵沿榆锦公路和北宁铁路,且派一部自公路以北山地迂回,迅速占领兴城、锦西、葫芦岛,进而于 26 日占领锦州。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通道就此打开。

但是,杜聿明并没有继续向前推进。这是因为,苏军撤退的日期已经后延,沈阳及其以北尚无接收条件。与此同时参谋总长何应钦等也不赞成杜部马上北进。考虑到华北的严重局势,他们明确主张杜聿明在继续北进前,应首先回头用兵于热、察一带,以肃清在其侧背且已经营多时的中共武装根据地。

较之国民党更感到困难的是中共。国民党两个军十天推进一百五十余公里,“几乎未遇严重抵抗”,已经使中共中央动摇了此前的雄心。再加上这时曾经暗中帮助中共进入东北的苏军,也因为担心东北问题国际化,11 月 17 日国民党东北行营撤出之日起,就改变了对中共军队的态度,以便按照条约,协助国民政府接收东北。

这就迫使中共不得不放弃原先独占东北的雄心与计划,准备让出东北的主要交通要道和各大中城市,退到农村和周边的边境地带去。

马歇尔来华的目的

就在国共双方军事上都感到困难的时候,赫尔利大使突然宣布辞职,美国总统准备派前参谋长会议主席、五星上将马歇尔将军前来调处国共冲突。

杜鲁门总统派遣马歇尔将军来华的目的很简单,美国不想看到中国陷于混乱和内战。它知道依照善介石的方式,国民政府只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而美国人丝毫看不到蒋介石使用这种方式会有多大的成功把握。

相反,在他们看来,一旦中国爆发内战,只会便利苏联扶助中共在中国浑水摸鱼,不仅如此,美国人始终认为,共产党在中国的壮大,根本原因还在于蒋介石的政府太过专制和腐败,必须要有所改变才能防止形势不断恶化下去。

因此,杜鲁门希望能够通过美国干预,促使蒋介石放弃一党训政制度,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并以此交换中共交出军队,使国共两党军队实现国家化,从而完成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

马歇尔对调解颇具信心

1945 年 12 月 15 日,杜鲁门就中国问题发表声明,对马歇尔来华调停的意图做出公开的说明。17 日,马歇尔飞抵北平,20 日抵达上海,随即赶往南京和重庆,分别与蒋介石、宋子文以及中共代表周恩来和民盟代表张东荪等进行穿梭式的谈话。

他一方面说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的严重关切,另一方面则试图直接了解中国各方面人士对于实现统一与和平问题的基本看法。马歇尔的任务是调处两党的军事冲突,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按照美国人的思路,根本上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使军队国家化的办法。

而要想将军队国家化,就必须要首先推动两党在政治上走向和解,进而实现政治民主化。他十分欣慰,无论是中共代表、第三方面代表,还是国民党代表,至少各方在原则上对承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实现政治民主化,以及通过政治协商会议改组现在政府等等,都没有太多异议。

包括蒋介石本人、当着马歇尔的面也表示,对杜鲁门的声明由衷欢迎。而杜鲁门声明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明确主张要扩大现政府基础,“容纳国内其他政治力量的分子、“修改一党训政”。既然如此,马歇尔使华伊始,自然会对完成使命颇具信心。

“中共首先提出两项提议

12 月 27 日,国共两党重开已经中断了的谈判。中共代表为周恩来、王若飞、董必武、叶剑英,国民党代表为王世杰、张群、邵力子。周恩来首先提出两项提议,关于政协一项主要是提议先开预备会,然后在 1946 年元旦正式开会,同时要求释放张学良、杨虎城、叶挺、廖承志等。

而关于军事一项,则主要是为实现无条件停战而提出三点办法,即:(一)下令所属部队,在全国范围内均暂各驻原地,停止一切军事冲突;(二)与避免内战有关之一切问题,如受降、解除敌军武装、解散伪军、停止利用敌伪、驻兵地区、恢复交通、运兵及解放区、收复区等问题,均应于军事冲突停止后,经和平协商方法解决;

(三)为保证第一项办法之彻底实现及第二项办法之顺利进行,应在政治协商会议指导下,组织全国各界内战考察团,分赴全国发生内战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随时将事实真相提出报告,并公布之。

马歇尔这时亦表明态度,希望参加国共停战办法的商讨,并建议组织一包括国、共、美三方代表在内的一个三人小组,以讨论停战和恢复交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