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四平战役与内战爆发(1)

四平之战的导火索

马歇尔反应迟钝却充满幻想

马歇尔对国共之间出现的急剧变化,最初感觉迟钝。在他看来,政协既然已经就政治民主化达成协议,下面要趁热打铁的就是军队国家化。只要能够完成整军谈判,国共两党间的实质性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自 2 月 14 日起,讨论马歇尔的整军草案,进展异常顺利。国共双方只是在第一期军队缩编比例、开始统编的日期、宪兵的性质和文件的标题等问题有过一些分歧,并没有发生大的争论。19日,周恩来回延安,取得中共中央的同意。22 日,三人小组很快达成一致意见。

25 日,经蒋介石和毛泽东批准,整军方案正式举行签字仪式。尽管这在国共两党都不过是在做表面文章,马歇尔却充满幻想。他亲自许诺为共产党设立军事学校,训练军官,以为如此就可以诱使共产党尽快开始整军。

他在给杜鲁门的报告中甚至断言:“现在可以准备开始复员和整编工作了”,目前唯一的困难就是作为中间人的美国军官太少。紧接着,他专门去延安,对毛泽东说:现在中国已经到了“必须把政治分歧放在一边”的时候。他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东北苏军宣告撤军,国共之间这时争执的重心,已经转到东北问题上去了。

东北问题成为两党争执焦点

鉴于苏军开始撤军,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反对一党包办东北接收机构:承认东北现有抗日民主部队和民主自治政府,限制开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的数量等主张。其核心要求,就是想要与国民党分享东北的控制权。然而,蒋毫无通融余地。国民党《中央日报》公开扬言:东北不在军事调处的范围之内。

马歇尔这时对东北问题的解决显然并不乐观。他既不愿看到中共势力在东北存在,又不能允许因东北冲突而使停战功亏一篑。由于他清楚地意识到,蒋介石的力量还远不足以彻底打败在东北的共产党军队,因此他同意中共关于在东北停战的要求。

其基本倾向实际还是想最终让国民党完全控制东北。因此,他对周恩来提出的三人小组去东北;停战令适用于东北和军队整编方案也应包括东北在内的提议,拖延不决。相反,他一面积极为国民党向东北运兵,力求加强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实力,好控制局势;一面力谋尽快实现中国统一。

他没有意识到,随着苏军的撤离,国共之间在东北的军事冲突将会大规模展开,并直接影响到关内的停战。

苏军态度的转变

据东北局彭真报告称,苏军代表明确表示将尽可能满足中共的要求,苏军代表并且承认,他们过去比较顾虑第三次世界大战,态度上比较软,现在不同了。因为国民党发动反苏运动,显示必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地位,美国则试图借门户开放之名,深入东北,但美军很难开到东北来。因此,中共应大批增强东北干部,增调主力,确保对东北的控制。

中共虽然有苏方鼓励。提供便利和援助,但由于有过 1945 年 11 月夺取东北失利的教训,又身处美国调处压力之下,这时并没有独霸东北的想法。刘少奇这时主持的中共中央就明确电令东北局,迅速与苏军交涉,力争让苏军“不要在外交文件上及事实上将东北很多中小城市都交蒋方接收,以免造成我们在国共谈判中的困难”。

对此,苏军态度非常明朗,撒军日期一施再拖。3 月 8 日,苏方突然开始撤军,但却不给国民政府任何通报,使国民党无法运送部队,完成接收工作,同时却为中共顺利接收和夺取苏军撒出的各大中城市提供种种便利。

中共东北局信心满满、跃跃欲试

中共中央的态度不能不受身处第一线的中共东北局的影响。当时,苏军的态度明显地使东北的中共军政领导人跃跃欲试。3 月 10 日,西满军区的李富春、黄克诚最先提出,应控制四平一线,阻止国民党军队北进。

毛泽东自 1945 年 11 月中旬苏方态度变化后,即因身体不适病休,由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这时才又刚刚开始参加个别重要的会议。但东北问题关系重大,注意到这一千载一时之机,毛泽东马上放弃休养,投入处理东北问题的工作之中。

13 日,他与刘少奇合拟致周恩来电,说明:东北同志“雄心很大,不了解为什么要让出许多地方给国民党,东北全党全军都是这种心理”。在蒋介石不承认东北停战,拒绝与我们谈判东北问题及不承认我在东北地位时,他们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是好的。只有如此,才能逼蒋与我谈判,承认我在东北地位。

毛泽东这时的估计是:长春全路及东北全境大打内战,美蒋均有顾虑,“不论他的兵力、士气与民心,也不论国际国内环境,都无在东北大打久打与反苏反共到底之可能”。

苏军及东北局对中共中央行动迟缓表示不满

可以看出,直到这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仍旧相信,东北问题最终恐怕仍将要走和平解决之一途、自沈阳至哈尔滨及其整个长春铁路线,均要交国民党军控制。因此,当东北局报告说苏军提出中共可夺取沈阳时,中共中央明白复电说明:“苏军退出沈阳后,我军不要去进攻沈阳城,我军进去在军事上必会陷于被动,在政治上亦将处于极不利(地位)。

就在这时,东北局有电报说明苏军对中共中央行动迟缓、态度犹豫颇为不满,直言批评中共中央对美国人太客气了,更不应该同意让国民党开五个军到东北来。东北局据此认为,应争取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由我驻兵,郑家屯以北之平齐线及吉奉线必须归我。

如此,东北之主要矿区,以及近一半人口,均已交给国民党了,应该可以达成妥协。他们相信:以国民党现有兵力,在东北大打,最终也只能占到这么多地盘。

据此,东北局坚持认为:绝不能允许国民党接收整个长春路与矿区。所谓长春路,包括大连至哈尔滨及绥芬河到满洲里,而矿区则遍地皆是。……如国民党驻兵整个长春路及矿区,我不仅完全丧失优势,而存在亦将发生严重困难。

中共中央受到极大触动

苏军的意见及东北局的建议显然极大地触动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毛特意将东北局的建议批转周恩来,要求周以此为“内心的盘子”与国民党谈判。其后,彭真又突然来电,提出更大胆的建议。他告诉中共中央:苏军代表表示,凡苏军撤退之地,包括沈阳、四平街,我都可以放手大打,并希望我放手大打。

1945 年中共七大召开时,毛泽东就一心想在东北背靠苏蒙,建立革命根据地,彭真的上述提议显然具有诱惑力。16 目,中共中央终于改变不想突破中苏条约和停战协定束缚的想法,明确赞同东北局的意见。

显而易见,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整军方案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中共中央仍旧希望能够取得一块背靠苏联的巩固的根据地,故建议:只应“承认政府军进驻沈阳至长春”,长春以北的整个北满,应为中共军队的驻扎地区。

同日,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委婉地批评周过于顾虑政治上要能自圆其说的问题。 中共中央态度如此,周恩来自然勉力执行。

中共中央解决办法已根本变化

3 月 17 日,尚未得到中央答复的彭真进一步来电询问:“我可否在辰兄同意下及时夺取四平街、哈尔滨及其他长春路支线小城市,作为将来谈判时让步之资本?这在政治上有无坏的影响?又,对长春是否确定,纵使可以夺取,而辰兄又希望我夺取时,我亦坚决不夺取?”

毛泽东此时方针已定,故复电明白表示:“国民党还不停战,沈阳以北长春路沿线之苏军撤退区,同意你们派兵进驻,以为将来谈判之条件,时间愈快愈好。” 当天,毛反复考虑后,又进一步提出:请“速与辰兄接洽,将整个中东路(包括哈市)让我驻兵,永远占住,不让国民党驻一兵一卒”。整个中东路,指的是从长春经哈尔滨至满洲里及绥芬河一段的铁路干线。

可见这时中共的解决办法已根本变化,不仅想占据长春以北整个中东路以利谈判妥协,而且已在设想把整个中东路,即北满永远占住。

国共两党在四平展开决战至此已成为一种必然。14 日,苏军从四平撤退。三天后,即中共中央准备“永远占住”整个中东路当天,中共东民主联军西满军区武装攻占了这个处于南北满通衢的咽喉要地。四平之战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