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四平战役与内战爆发(4)

内战方针下的危机

四平失利原因

四平之战中共所以失利,黄克诚在撤出战斗后不几天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谈到了两个原因:一是从 3 月下旬起部队一直在作战,伤亡过大,许多营连排骨干都打光了,因此干部情绪不高;一是国共双方武力装备太过悬殊,在近代炮火、坦克和飞机的攻击下。中共的武装无论如何也守不住一个城市。

黄克诚没有谈到的还有两个值得重视的原因:一是部队扩充太快,从关内各根据地来的骨干部队只有十万余人,几个月时间部队就发展到了三十余万人,其中相当多数是伪满的士兵、警察和完全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村青年,一些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一是中共军队八年抗战期间基本上是处于分散的游击状态,很少从事正规战的训练与实践,不要说不熟悉阵地战,就是运动战许多指挥员也相当生疏。与全副美械装备,受过美国军官的训练,又在史迪威将军的指挥下出色地在缅甸参加过对日战争,而且还拥有大批坦克、大炮,得到空军有力支授的新一军、新六军作攻防战,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林彪在具体指挥上也有一定的失误,比如没有给予本溪保卫战以足够的重视,过多地抽调辽东军区的兵力,致使本溪很快陷落,国民党新六军得以加入到攻击四平的作战中来,等等。

蒋介石打算乘胜收复全东北

中共四平受挫后,一度还准备节节抵抗,再守公主岭和长春。但意想不到的是,“前总”作战科副科长王继芳脱逃叛变,致使整个撤退作战计划泄露,使林彪不得不毅然放弃原计划,指挥部队径直北撤,放弃了长春,很快退过松花江。

国民党军 5 月 23 日入主长春,两天后,蒋介石即雄心勃勃地打算一鼓作气,收复整个东北。为了应付马歇尔,他一方面严令杜聿明:进占长春时,“我军只可指派少数军队入城维持秩序,不准各部队擅自进驻。”。一方面同意停战数日,惟条件相当苛刻。

他要求马歇尔必须让中共保证:“不得阻碍中央政府依照中苏协定接收东北主权之进行”“不得阻碍中央政府修复全国铁路”;“履行所订之三种协定(即停止军事冲突协定、整军协定与恢复交通协定)”,并须“赋子仲最者换行部美国代表公断与决定权,并予以解释协定之权”,非如此不同意停。

实际上,蒋内心的盘算是:“东北共军主力既经击溃,应速定收复东全境之方针,令杜聿明长官部向哈尔滨兼程挺进,必先占领该战略据点。东北军事方得告一段落,然后再策定第二期计划。

马歇尔制止了蒋的追击计划

但是,蒋介石的追击计划还是受到马歇尔的牵制。注意到政府军占领长春后并没有停下来,马歇尔深恐此举会激起中共报复,在关内挑起战争。故他在 29 日直接写信给蒋,不仅明确表示反对政府军“继续不断向前推进”,而且反对国民党“独自指定停战条件”。

两天后,因蒋未复函,马歇尔再度致函,向蒋施压,声称“政府在东北军队之继续前进,不但使本人之调处急趋困难,即敝人之信用人格,亦已大为动摇。因之敝人特再恳请钧座,立即下令停止政府军队之前进攻击与追击,并请准许调处执行部队前进人员立赴长春”。

马歇尔的再三要求终于发了效用。6 月 4 目,蒋介石在从北平回到南京,即与马歇尔举行会谈,最后蒋同意以十五天为限就东北停战问题、恢复交通以及整军等问题与中共进行谈判。”

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军事冲突终于暂时停了下来。但是,严格说来,蒋之最终接受停战建议,并不完全是马歇尔施压的结果。注意一下国民党军事领导人自己对当时东北军事形势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蒋介石此一停战背后,已经显露出东北兵力严重不足的困扰了。

国民党在东北兵力严重不足

在四平之战进行过程中,参谋总长何应钦就详细分析过政府军兵力不足这一困难。 何应钦报告之时,第六十军正在陆续运抵东北,一个师参加到北进的作战中去了,其余的部队则用于后方守备。故四平之战结束后,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实际上几乎没有增加。

另外,因本溪正面已没有有力抵抗,故新六军主力得以脱身,北上的部队由五个师增到八九个师。但一来北攻的部队战斗损失已相当大,就作战力而言,师的数量增加了,作战力整体上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加强。再加上国民党军不得不留下大批兵力四处担任守备,其北上的兵力更加有限。

而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军这时在两翼和侧背仍旧受到十余万中共东北民主联军的严重威胁。民主联军这时在东北有南满、东满、西满、北满四个军区,总兵力三十四万余人。参与四平(包括本溪)之战并北撤的部队合计约十五万人,还有一半以上的兵力处于半机动状态,随时可能发起作战。

如南满军区,在四平之战结束之际,即受命发动鞍(山)海(城)战役,并攻占鞍山和海城。此战迫使杜聿明急调正在北攻的共计四个师的兵力回援。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军一时当然没有北上追击的可能了。

苏方和中共对蒋报复

由于蒋介石坚持否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坚持打下长春,促使苏方和中共内部都强烈地主张对蒋报复。当中共东北局要求苏方就国民党军可能进占哈、齐两市及中东铁路提供帮助时,苏方代表严厉反问东北局代表:你们为何不在关内开辟战场,以减轻关外的压力?

同样,在中方将领内部,自四平大战以来,也一直存在着希望关内给予较大牵制的意见。如黄克诚 5 月 12 日即明确提出:“东北如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军向北调动。”毛泽东亦在四平弃守次日致电周恩来、叶剑英说明:”须取局部报复手段。”

毛泽东在这种问题上一向是主张以牙还牙的。他在 6 月 1 日就已经开始根据各方建议,部署关内的报复作战行动了。他为此分别致电晋冀鲁豫和山东军区领导人,要求他们数日内夺取包括泰安、大汶口、张店、周村、德州、胶州、枣庄、考城、长垣、永年、聊城等处;要求太岳区占领太原至临汾间的同蒲线。

一时间,国民党山东方面的守军立时四处告急。毛的解释是:“我愈取坚决有力之报复行动,美蒋对我愈有所顾忌,和平可能性愈增。”因此,即使蒋介石接受马歇尔建议,于 6 月 6 日宣布 15 日休战期,毛泽东也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坚决有力之报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