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初现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曹操扫平袁绍势力之后,大体上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并且继续北上,征服了燕山以北的两股势力,乌桓和南匈奴。但是,当曹操踌躇满志,准备一举荡平江南的时候,却遭受到了严重的挫败。对曹操进行抗击的,是刘备和孙权。

刘备为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在河北满城把刘胜的墓葬发掘出来,并且发现了一件举世闻名的宝物“金缕玉衣”,这位“中山靖王”永远得靠他的后代刘备挂在口上不断诉说才为世人知晓。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官员都招募军队,镇压起义。刘备也带着一帮弟兄从军,并且因为 讨贼”有功,做了“安喜尉“。 形势趋于稳定之后,东汉朝廷干了一件过河拆桥的无耻事。清退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而任职的官员,刘备也在清退之列。

这天,郡守的属吏“督邮”来到安喜县。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清退立功任职的人员。刘备闻讯求见,想做点沟通,但督邮坚持原则,拒见。刘备大怒,带着自己管着的一些捕快,直闯督邮住处,将督邮捆绑起来,押到郊外,打了一两百鞭,然后将自己的军功绶带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移植到张飞身上。

刘备从小不喜欢读书,却喜欢声色犬马,这本是纨绔子弟的本色;又颇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这又是政治家必须具备的条件;还好结交朋友,三教九流,来者不拒,所以有号召力,不但邻里年轻人愿意追随他,当地的大商人还愿意为他提供赞助,这就是做领袖的气质。 有关刘备的记载,最让人们好奇的是他的长相:“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由于有着这副长相,又有人格魅力,还有关羽、张飞两位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贴身护卫,又多少和皇室沾了点儿边,所以刘备尽管处处流窜却也处处受到尊重,在参与“衣带诏”事件和曹操公开决裂之后,先是北上投靠袁绍,又在官渡之战结束前,离开袁绍南下,投奔占据荆州一带的刘表。

---
line drawing of a dog

此前,刘备先后依附过多股势力,著名的有吕布、曹操、袁绍等,虽然都受到礼遇,却因为不甘心居于人下,都无法长期共事,总是不断在流窜,不断寻找栖身之地、寻找独立发展的机会,已有“枭雄”之称。所以,尽管刘表给予刘备高规格的接待,以尽同宗之谊,却也不能不做防范,把刘备安顿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曹操势力范围的结合部--新野。

这个时候,北边的曹操正忙于荡平袁绍的残余势力、忙于讨伐乌桓和南匈奴,东边的孙氏正处于一个当家人新老交替时期,这不仅给了荆州一个继续安定的外部环境,也使得连年颠沛流离的刘备有了一个喘息机会,而且转眼就是多年。在这段日子里,刘备迅速在荆州的士大夫和民众中树立了自己“长厚“的形象,也寻找到了一位能够托付事业的助手,这就是诸葛亮。

刘备在新野,到处寻访人物,扩大自己的实力,有人向他推荐了诸葛亮,于是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用一句套话,那是“相见恨晚”。刘备问计: 汉朝遭遇不幸,曹操专权,皇帝成了傀儡。我不自量力,希望改变这种情况,但屡屡遭受挫败,所以问计于先生。四十七岁的刘备感到前途迷茫, 十七岁的诸葛亮却是胸有成竹,一番“隆中对”,令刘备大开眼界。

所谓的“隆中对”,其实是一篇古代版“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当前的形势”是什么?北方曹操势力强大,不可争锋”;东南孙氏“已历三世”,不可动摇;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暮气沉沉,“主不能守”。

“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把北方让给曹操,把东南让给孙氏,全力夺取荆州、益州,建立基业。“三分天下”的主张在此已见端倪。 这是一幅美好的图画,但图刚画好,尚未来得及实施,曹操已经挥师南下,荆州重新陷于战乱,刘备再次开始颠沛流离。

---
a black and gray compass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已历三世“的孙氏,是孙坚及孙策、孙权父子。 孙坚是孙武的后代。真正造就孙坚的,也是黄巾起义。 孙坚屡立战功,一直做到长沙太守,占有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地方,封乌程侯。所以,在袁绍主持的讨伐董卓的盟军中,孙坚的地位在曹操之上,兵力也更加雄厚。

孙坚在与刘表争夺地盘的战斗中死去之后,儿子孙策继承了他的事业。孙策和父亲一样,勇冠三军,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描绘成了“小霸王”,叫“小霸王孙策”。 曹操与袁绍对垒官渡时,孙策已经平定了江南一带,想偷袭许昌,把汉献帝弄到自己的地盘上来。但还没有来得及起兵,却被一个仇敌的门客所杀。

孙策的弟弟孙权继承了他的事业,专心于东南地区的管理,也使东南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曹操挥师南下之时,孙权已经主持东南七年,由一个有些青涩的年轻人,成为一位有一定政治经验的政治家了。

---
line drawing of a dog

曹操此番南下的打算十分明显,先修理荆州的刘表,占据长江上游。然后顺江而下,荡平江南的孙权。当然,曹操希望速战速决,因为他在北方的统治尚未十分稳固,特别是关中地区尚未控制。

作为一场大的战役,“赤壁之战”其实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曹操击溃刘备,占据荆襄。就在曹操装模作样地“请示”汉献帝起兵南下的时候,荆州的统治者刘表病逝。 刘表死后,刘琮继承了“荆州牧”的位置。曹操南下的消息传来,在荆州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当年支持刘表在荆州立足的当地大户,劝说刘琮投降 。

在他们的主持下,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当时正在樊城,与荆州所治所在地襄阳隔着一条汉水。曹操的军队到了宛城,刘备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形势危急,刘备只好弃城而走,在曹操军队未到之前,渡过汉水。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劝刘备夺取襄阳,对抗曹操,刘备于心不忍,因为刘表对自己有恩 。

曹操这个时候仍然很在乎刘备。听说刘备向南郡撤退,率精骑五千,在当阳追上刘备。刘备再一次抛妻弃子,在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的保护下,落荒而逃,投奔刘琦,在夏口与先期领水军到来的关羽会合。曹操军队迅速占领了荆州州治所在地襄阳,占领了荆州第一大郡南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荆襄地区。但没有派兵对刘备穷追猛打,从而给了刘备与孙权联手的时间。

第二阶段,孙刘实施火攻,击溃曹操。 就在曹操一边接受刘琮的投降、指挥军队占据荆襄地区,一边准备水陆并进、打击孙权的同时,有人来到当阳,见了刘备,并且一起逃到了夏口。谁?孙权派来的使者鲁肃。双方一拍即合,均主张联合抗曹。

诸葛亮随同鲁肃来到柴桑,代表刘备面见孙权。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有大量关于诸葛亮对孙权的说辞,也有东吴首席谋士张昭及众多江东官员对孙权的劝阻,但真正对孙权决策发生作用的是两个人:鲁肃和周瑜。

鲁肃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孙权的心: 所有劝您学刘琮的样子投降曹操的人,皆为自身谋划。以我鲁肃为例。如果投降曹操,至少也可以做个底层官员,然后逐步升迁,做个郡守乃至州牧也不是不可能。但主公您如果学荆州刘琮的样子,投降曹操,将会是什么待遇呢?这就叫作一针见血。这一针刺下去,使孙权彻底放弃了投降的念头。

放弃投降听鲁肃,树立信心就得靠周瑜了。周瑜当时正在鄱阳湖练水军,孙将其火速召到柴桑,面议抗曹事项。周瑜的一番话,说得孙权热血沸腾: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我军抗击曹操,正是匡扶汉室。所以,名正而言顺,理直而气壮。周瑜对己方优势和故方弱点的分析,大大鼓舞了孙权 !

战争的过程比较清晰:周瑜率领江东水军数万,向西迎击曹军,与投降曹操的荆州水军相遇,战而败之。周瑜的军队掌握了长江江面的控制权,孙、曹二军在浦圻(今湖北赤壁市)赤壁一带隔江对峙,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赤壁之战”。 为了争夺江面的控制权,曹军重新集结荆州水军,并征调战船。但是由于北军不习水性,登船之后,站立不稳,何谈打仗?有人出主意,将战船用铁链锁住,连成船阵,以避风浪。

谁出的主意?不知道。但《三国演义》把这件事算在了庞统的账上。结成船阵之后,进退倒是自如了,却给了周瑜可乘之机。周瑜趁着东南风起,派船满载引火之物,冲向曹操的船阵,将曹军水营烧毁;火势蔓延,曹操在江北的陆营也陷入火海之中。孙刘联军乘势向正在溃散的曹操军队发起攻击。

此时的曹军,已经因为水土不服,发生了大范围的疾病,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曹操既感到打败孙权已无可能,又担心后方发生变故,全军撤退。赤壁之战结束。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十分失望地问:赤壁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那么,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群英会、借东风,特别是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等等等等,都到哪里去了?

十分抱歉,那都是《三国演义》的虚构而非历史的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三国演义》越是精彩处,就越是虚构处。赤壁之战的气势倒是十分壮观,火光冲天,杀声动地,整个江面均被火光映红。但赤壁之战主要是一场击溃战,而非歼灭战,所以,尽管曹操全线溃败,但从记载来看,没有折损一员名将、一位谋士。

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回汉水以北,致力经营北方。孙刘两家则忙于抢占地盘,瓜分荆州:孙权的势力由江南东部向西挺进,占了现在湖北的中部和南部,主要是荆州的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则向南推进,占有现在的湖南,当时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后来又连夺带借,占有了南郡,并且开始经营西南。“天下三分”的局面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