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萃

刘备曾经与孙权约定,夺取益州之后,归还南郡。但是,夺了益州之后刘备耍赖,说是夺了凉州再还,把孙权气得咬牙切齿,连一向以孙刘两家联盟为第一要务的鲁肃也彻底失望。所以,孙权趁着关羽在襄阳、樊城与曹军血战,派兵偷袭南郡。虽然用了阴谋,却是理直气壮。关羽失荆州虽然是军事上的失利,同时也输在道义上。
关羽被杀,南郡被夺,荆州得而复失,怎么办?刘备决定立即起兵为关羽报仇,当然更重要的是夺回荆州。但消息传来,说曹操去世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帝、汉献帝刘协被杀。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延缓了刘备进攻荆州的步伐。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主要精力放在巩固北方,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及北京、天津的全部,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安徽、湖北的部分,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北方,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当然,由于有汉献帝在,名义上是属“汉”。随着北方的稳定及权力的扩大,曹操的属下不断推动汉献帝给曹操加官晋爵,先封魏公再封魏王。曹操留下一批亲信在许昌看着汉献帝,自己长住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的西南),把这里作为政治中心,称为“邺都”。
汉献帝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傀儡,当时的人们不稀罕汉家的官爵,却看重曹操的任使。但曹操在世的时候,无论别人怎么劝说,就是不走最后一步,不做皇帝。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公元220年3月15日,和各种势力斗争了一辈子的曹操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治国用法术,用兵出奇策,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知人胜任,这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是同时代的竞争对手袁绍、刘备、孙坚父子难以企及的。当年袁绍大军南下,许昌城内、曹操属下,不乏暗中致书以留后路者。官渡大败袁绍之后,缴获了大量这方面的文书,这就是吃里爬外、里通外国的证据。曹操怎么办?全烧了。不追查?査什么?曹操说了一句将心比心的话:“当(袁)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如此胸怀,能不为他卖命?在曹操那里,用人只是四个字:“唯才是举!”谁有本事就用谁。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为魏王,也接管了曹操留下的所有人脉和地盘。 在曹操去世的当年,公元220年农历十月,举行盛大的“禅让” 仪式。汉献帝刘协请魏王曹丕登台受禅,交接象征皇权的玉玺,有官员高声朗读“禅让”册文,远远近近数万人,包括官员、军队,以及南匈奴等族的代表,高声欢呼,见证了这场当代版的“禅让”。
曹丕名正言顺地代汉而立,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由于曹丕这个“魏”仅仅统治中国北方,不能和秦汉并列,所以历史上称其为“曹魏”。虽然汉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汉献帝刘协被害的消息纯属讹传,他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十四年后才去世,由曹魏追谥为“献皇帝”,“汉献帝”之号也由此而来。

曹操死去,曹丕代汉,成了更大的汉贼。以诸葛亮为首的益州官员,力劝刘备摘掉“汉中王”的帽子,直接称帝,以表示和“汉贼”曹丕的势不两立。 公元221年农历四月,曹丕称帝后半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以表示自己是汉朝的继承人,同时给误传被害的汉献帝加了一个谥号:“孝愍”。由于偏处蜀中,人们在“汉”字前加了一个有地域特色的帽子,叫“蜀汉”。
称帝之后,刘备旧事重提,下令伐吴。 一年的时间,顺着长江而下、气势汹汹的蜀汉大军,并没能抵达江陵, 几乎是被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孙权军队堵在了江陵以西的夷陵、猇亭(今湖北宜昌至宜都一线)。孙权一面向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一面调集军队,全力抗击。孙权军队的统帅,就是当年曾经公开赞扬关羽、暗中偷袭南郡的陆逊。
经过大半年的相持、蜀军锐气耗尽,刘备进无良策、退碍面子,深入敌后,连营百里,被陆逊实施火攻,数万大军,伤亡殆尽。这场被称为“夷陵之战”的战役,彻底粉碎了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二州的设想,蜀汉从此被封闭在瞿塘峡以西。
刘备侥幸逃到了白帝城。这里是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的起点,现在的重庆奉节,刘备将其改名“永安”。 刘备从此住在永乐宫,没有再回成都,是因为悲愤,想整兵再战,还是因为羞愧,无颜见川中父老?应该二者兼而有之。刘备不但没有力量重整旗鼓,反倒是悲愤加羞愧,一病不起,把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召到了白帝城。
刘备十七岁的儿子刘禅心地善良,但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更不要说和曹操的儿子曹丕、孙坚的儿子孙权比较。 如今刘备在为自己的儿子及蜀汉前景担忧,对诸葛亮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闻言,伏地不起:“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这句话《后出师表》提炼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刘备诏谕在成都的刘禅,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丞相诸葛亮。真不知道刘备如此“托孤”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是推心置腹的嘱托还是暗藏玄机的试探?恐怕只有刘备自己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是充满矛盾,既希望诸葛亮鞠躬尽瘁地维护儿子,又希望自己光复汉室的理想和抱负能够得以实现。但是,不管刘备出于何种动机,都给诸葛亮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也给诸葛亮和后主刘禅之间的关系蒙上阴影。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诸葛亮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所幸曹操已经死去,接手的曹丕空有吞并孙刘的雄心壮志,却无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孙权虽然不久也效法曹丕、刘备称帝,史称“孙吴”,但出于对曹魏的忌惮,积极与蜀汉保持友好关系。这样一个“天下三分”的形势,又给了诸葛亮治疗战争创伤、稳定蜀汉内部的良好环境。
在刘备去世后的几年里,诸葛亮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构建制度。立刘禅为帝,这是国家的“象征”;诸葛亮自己仍为丞相,兼益州牧,开府治事。这样,构成了蜀汉的基本制度。第二件事,东和孙权。刘备去世之前,已经反省自己与孙吴的关系。诸葛亮执政后,立即遣使东出,与孙权修好。这既符合蜀汉的利益,也符合孙吴的利益。此后,东线无战事。
第三件事,勤修内政。 第四件事,出兵“南中”。蜀汉所说的“南中”,约当西汉所说的“西南夷”,主要指四川西南部及云南、贵州的大部分地区。 诸葛亮出兵南中,一是稳定这里的局势,二是将南中作为物资供应的后方。在征服“南中”战争中,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蜀志·马谡传》)的建议得到诸葛亮的重视,于是有“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之中,蜀汉偏居西南,小国寡民,要自身强大,就必须多占一些土地、多有一些人口。 平定南中回到成都后,诸葛亮立即着手准备,要开始他一生之中最为艰苦卓绝的工作:北伐中原。 刘禅继位的第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这是诸葛亮生平第一次作为军事统帅,与曹魏抗争。出师之前,诸葛亮上表刘禅,既表达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也对蜀中事宜进行安排。这个文献被冠名为《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

诸葛亮北伐中原只是口号,逐步扩大蜀汉地盘才是目的,主攻方向,则是曹魏防御相对薄弱的“陇右”而非“关中”,于是有“六出祁山”之说。第一次: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扬言从斜谷道攻郿(今陕西眉县),并命赵云等人占据陈仓南面的箕谷为疑兵,自率大军向西出祁山(今甘肃天水西南、礼县以东、西汉水以北的地区)。
此时魏文帝曹丕已死,其子曹叡即明帝在位,上上下下完全没有想到蜀军敢发动进攻,位于今甘肃、宁夏毗邻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或被蜀军攻取,或叛魏附蜀,关中震动。这是诸葛亮伐魏取得的最大成果。魏明帝闻讯,移镇长安,分兵迎击出祁山的诸葛亮和在箕谷的赵云。曹魏毕竟实力强大,一经动员,形势立即发生变化。
由马谡率领的蜀军大败于街亭,这个地方在当时的天水、安定二郡之间,今甘肃庄浪以东。街亭一失,蜀军面临被魏军切断退路的危险,诸葛亮只好将祁山北麓西县的千余家作为战利品,迁往汉中。抢占地盘、抢占人口为目的的“北伐”实质,也不言而喻。初出祁山时的成果,南安等三郡,皆被魏军收复。赵云本来就是疑兵,也撤回汉中。
第二次:公元228、229年之交,诸葛亮得知魏军在东线和孙权交战,领兵自斜谷出散关,趁机攻打陈仓。但是,魏军一面进攻荆州,一面却加强了西线的防御。而且魏军也有高人,大将军曹真断定诸葛亮在祁山失利之后,可能把上次的虚招改为实招,加强了陈仓的防备。结果,诸葛亮围困陈仓,久攻不下,粮食供给不上,只好撤兵。
第三次:公元229年春夏之交,诸葛亮既不出祁山,也不去散关,派兵就近攻占了与汉中毗邻的阴平、武都二郡。这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获得的最大成果。第四次:公元230年秋,魏军三路,分路进攻汉中,因雨而退。诸葛亮顺势遣魏延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准于阳溪。
第五次:公元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虽然以“木牛”运粮,仍因粮食不济而退兵,并且设伏射死了追赶的魏将张郃。第六次: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再出斜谷,以“流马”运粮,驻军于宝鸡、眉县之间渭水之南的“五丈原”,分兵屯田,准备与魏军主将司马懿打持久战。两军相持百余天,到八月,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退回汉中。
所谓人无完人,诸葛亮一生其实也有诸多缺失。仅就用人而言:虽说知人胜任,但对马谡的认识远不如刘备;宁用寸功未立、心胸狭窄的杨仪也不用屡立战功却有些个性的魏延。诸葛亮重用之人,更多是自己秘书班子的人物,包括马谡、杨仪以及接班人蒋琬、费祎等,这恐怕和诸葛亮自己也是从秘书班子脱颖而出有关。但是,一个政治家能够在生前死后得到民众和舆论乃至对手如此的赞扬和追思,数百年之后仍有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可见公道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