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山河

一、欲速不达

这个时候,“复兴汉室”,以刘氏取代王氏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以哪一个刘氏来取代王氏,是需要选择的。 绿林军中此时也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选刘?。刘?既是刘氏宗室又是地方豪强,有身份,有实力,特别是能力强,有担当。二是选刘?的族兄刘玄。为什么?不为什么,只是为了挡住刘缤,公开的理由只有一个,都是刘氏宗室,刘玄更年长。

那么,为何不选刘?的弟弟刘秀?第一,刘秀没有表现出有何过人处,他只是跟在哥哥的后面做事。第二,选择刘秀不等于就是选择刘?吗?刘秀文质彬彬,管得住哥哥吗?

绿林将领们商议停当,请来刘?,把众人的意向告诉他。对于一直想把这支绿林军改造成自己的部队、一直想由自己来“复兴汉室”的刘?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立刘玄?凭什么?刘缤找不到任何立刘玄的道理,他当然明白,众人立刘玄,就是为了压制他刘?。 虽然别人已经设了局,但刘?的性格是绝不服输,他想破这个局。

刘?是这样进行转折的。他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意见:第一,王莽未灭而先行称帝,易引起绿林、赤眉之间的争夺,不利于推翻王莽的大业;第二,历代造反,挑头的往往难以成功,所以应该后发制人;第三,如果赤眉也称王,而且拥立者贤,那我们就投奔他们,共同对付王莽。如果他们无所立或者所立非其人,那我们就先灭王莽,再降赤眉,然后称帝。

刘?的话当然有道理。一千多年后,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时就奉行过“缓称王”的策略。 既然刘?提出了这个意见,大部分人也不愿得罪他,反正刘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说这个主意也不错,这个帝号早立晚立都没有关系。 眼看立刘玄的主张要被搁置,但有人坚决不干,拔出佩剑,说议好的事情,怎么说变就变呢?这个事情今天必须解决,否则没法干事情。于是事情又发生转折了,大部分人又转回去,说就这样吧。就怎么样?就立刘玄为帝。

刘缤怎么办?这个时候没有办法,只好入局,要怪只能怪自己太张扬、太着急,这就叫“欲速而不达”。特别是,事出突然,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否则,刘?的拥护者也拔出剑来,说今天就不能议这个事!也许事情又是另外一个结局了。这就是政治斗争的奥妙,成败也许就在一瞬间。

刘玄成了“更始帝”后,封刘?为“大司徒”、“汉信侯”,名在绿林前辈王匡、王风之后,居第四位。应该说地位也十分显赫。当然,这也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一场风波暂时过去,但嫌隙已经生成。哥哥刘?眼看不行了,弟弟刘秀怎样?

二、一战成名

绿林军改国号为“汉”、立刘玄为“帝”的消息传到长安,王莽大为震惊,调集大军,以堂弟、大司徒王邑为统帅,向绿林军杀来。 王邑率大军在向南阳推进的过程中,被绿林军挡在了昆阳。 昆阳在今河南省的叶县, 集结在昆阳的绿林军约有八九千人。虽然人数不多,却尽是精锐,所以著名将领也不少。主将是王凤,绿林军就是他和王匡一道创建的。 刘秀此时也在城中,但地位较低,为“太常偏将军”。

这段时间,围攻昆阳的莽军在决策上发生了分歧。有人向统帅王邑建议,昆阳城小而坚,易守难攻,攻下亦无价值。绿林首脑正在围攻宛城,我军如弃昆阳而去,直扑宛城。与宛城守军一道,全歼绿林主力,昆阳守军不战自溃。但王邑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后汉书》记载,王邑说了一句分狂妄的话:“ 我百万大军,遇上小小昆阳,竟然弃而不攻,成何体统? “

王邑下令把昆阳团团围住,建起十多丈的“云车”,“云车”上满载弓弩手,居高临下,向着昆阳城内,万箭齐发;又开挖地道,试图派出小分队,潜入城内,里应外合。城内的绿林军百计防御,但刘秀等人的增援部队,却杳无音信。这时有人动摇了,唆使乃至胁迫王凤乞求投降。王邑这个时候犯了致命错误,他站在“云车”之上, 认为昆阳随时都可攻破,所以,不接受绿林军的投降,必欲全歼。

王邑的态度,断绝了城内军民求生之望。既然求生无望,那就置之死地面后生,横下一条心,拼死抵抗。刘秀等人来到昆阳外围,面对声势浩大的莽军, 刘秀一马当先,直赴敌阵。刘秀选精兵三千为前驱,其余援军乘势跟进攻击,一面高呼:南阳已破! 此时南阳确实已被刘?攻破,但莽军和昆阳守军、刘秀援军并不知晓。援军高呼“南阳已破”,为的是长自己的威风、灭敌军的士气。但这个宣传攻势极为有效,王凤、王常带领昆阳守军,倾城而出,和援军一道,对莽军发动攻击。莽军全线溃败。

三、福祸相倚

此战被称为“昆阳之战”,名气极大,被列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 刘秀在昆阳一战成名,刘?也在攻占宛城的战役中立下大功,刘氏兄弟在绿林军的地位更加显赫。但人们看到,刘秀仍然和以前一样低调,尽管他已经有了高调的本钱。刘?则更加张狂、更加盛气凌人,因为他有了更加张狂、更加盛气凌人的资本。

这就乐极而生悲了,福祸本来就是相伴相倚的。刘玄称帝后,感觉到了人们对自己态度的变化,从俯视到仰视、从轻蔑到敬重。 这一变化不打紧,本来刘玄是仰视刘?的,变得俯视了,但同时也感到刘缤对自己的压力和威胁。刘?的功劳越大,这种压力和威胁也就越大。所以,不仅绿林将领们忌讳刘?,刘玄也忌讳刘?。

导火线来自刘的部将也是同宗的刘稷。刘稷勇冠三军,被刘?倚为心腹。绿林众将立刘玄为帝时,刘稷领兵在外,听说此事,大为不平 。刘玄虽然不高兴,仍然封刘稷为“抗威将军”,但刘稷不买账,不受封,而且继续散布不满情绪。 人们理所当然地把刘稷的态度看成是刘?的态度,理所当然地认为刘?在为刘稷撑腰。

这样,在绿林领袖们看来,刘?成了不稳定因素。刘?一日不除,绿林一日不宁。就在攻下宛城及昆阳之战以后不久,绿林诸将拘捕刘稷,刘?闻讯,找刘玄论理。但是,这个时候越论理,越让刘玄和众将感到他的张狂,一不做二不休,一并处死。

四、忍辱负重

刘?被杀,刘秀怎么办?刘秀在昆阳大败莽军之后,领军北上,进取颍阳即今河南省许昌一带,闻变大惊,连夜从前线赶回宛城,面见更始皇帝刘玄。见刘玄干什么?找刘玄论理、找刘玄拼命?都不是,是向刘玄请罪。 面对义愤填膺的刘?部属,刘秀要求大家忠心拥戴更始皇帝,共图“复兴汉室”大业。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刘?的部属是如何当面斥责刘秀的,绿林的将士又是如何鄙视刘秀的。那个面临强敌无所畏惧的刘将军到哪里去了?原来还是个“软蛋”。但是,这恰恰是刘秀和刘?的最大区别,也是“伟大人物”和“杰出人物”的最大区别。“杰出人物”可以创建丰功伟绩,“伟大人物”则不仅要创建丰功伟绩,还需要应对各种局面,能够忍辱负重,要忍受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这叫什么?这就叫“大勇”。

由于心中有愧,又对刘秀有新的看法,所以刘玄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绿林军占领长安之后,刘玄急于去长安感受做皇帝的滋味,接受了刘秀的请求,封其为“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其后更封为“萧王”,代表更始政权经营黄河以北地区。从此,刘秀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并且在羽毛丰满之时,公开和更始政权决裂 。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刘秀逐个剿灭黄河以北的地方势力,包括起义的农民军,割据的豪强武装,并且在公元25年,也就是赤眉军攻占长安的那一年,公开称帝,国号“汉”。接着,刘秀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击破占领关中的赤眉军,铲平自新莽以来崛起的各地豪强武装,恢复了秦汉“大一统”。

人们将刘秀这一系列的行为,视为汉朝的中兴。由于刘秀死后谥号“光武”,所以称为“光武中兴”。由于刘秀建立的这个“汉”定都在洛阳,所以史称“东汉”又称“后汉”,以区别刘邦创建定都在长安的“西汉”、“前汉”。 那么,这位曾经的“绿林”好汉在华丽转型为汉朝皇帝之后,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这个由刘秀创建的“东汉”,和刘邦创建的“西汉”,有着怎样的不同?是否会和当年的东周一样,寄人篱下、忍气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