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强大,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的“法治”。在国家的法令面前,违令者有罪,谀令者也有罪。通过国家的法令,统一意志。秦灭六国,靠的是“武力”,谁不割地、谁想对抗,即以武力“诛之”、“灭之”,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事实上,从炎黄到尧舜,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还真没有出现过如此强大有力的战争机器和国家机器。
但是,物极必反乃是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当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一把尺子裁量、都可以通过“法”来解决的时候,当认为可以通过“暴”来解决一切问题、没有任何人敢于违抗的时候,事情就在发生变化,就在走向反面。
秦始皇巡视各地,来到会稽郡的郡治,也就是现在的苏州。 人丛中竟然有人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此人倒是贵族,却是已经灭亡的楚国的无数贵族中的一个,当然也是不同寻常的一个,因为他的名字叫项籍,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秦始皇巡视到阳武县(今河南原阳的东南),有一地名为博浪沙,竟然有人不在乎护卫的森严,用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锥,偷袭秦始皇,击中了副车。
策划这次偷袭的,是一位韩国贵族。 他的名字叫张良,就是那位后来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头一位,“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更有甚者,一群佣工在田间干活,其中一人竟然发出倡议:“苟富贵,无相忘!”引起同伴的讥笑,此人不与众人计较,只是长叹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他的名字叫陈涉,就是后来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陈 胜。
尤其严重的是,有陨石落在“东郡”,竟然有人在这块陨石上刻下几个字。哪几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快快死吧,你死了东方六国就可以复国了。这个事情迅速传播开来,弄得沸沸扬扬。秦始皇派人进行调查,没有找到线索。没有线索怎么办?走极端,把周边的居民杀了,这块刻有“妖言”的陨石也销毁了。
为了延续生命,把大秦帝国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秦始皇希望寿命能够更长一些,最好是长生不老。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皇帝想长生、想长寿,就会冒出无数出主意的人。有人说,海外有仙山,山上有仙人,仙人有长生不老之术、有长生不老之药。于是,秦始皇派人往海外寻求长生不老药,带队的是方士徐福,《史记》记为“徐市”。
徐福、卢生、石生、侯生等人,仙人没有请来,长生不老药也没有求到。 当感到无法向秦始皇交代的时候,便散布流言蜚语,说秦始皇的坏话,无非是说药是好的,只是皇帝生活奢靡,吃药不管用啊,等等。最后,干脆统统玩失踪,拿着秦始皇的差旅费、求仙问药费,影子也见不到。秦始皇盛怒之下,干出了“焚书坑儒”的事情,从而背上了千古骂名。
据文献记载,“焚书”的主张是李斯提出的。 “焚书”其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禁止私人讲学,“以吏为师”,统一思想。二才是烧毁六国所修史书,以及医药、卜筮、农业等之外的民间藏书,但国家藏书不在此列。一句话,焚毁的应该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书,保留的则是人们的生产生活用书。
所谓“坑儒”,坑的主要是术士及儒生中的“诽谤”者,也就是在民众中散布对秦朝统治不满的“犯禁者”。本来是出于对卢生等人的愤怒却迁怒于另外四百六十位术士和儒生。比起当年秦军坑杀几十万赵国降兵,杀几百个术士和儒生,在当时实在不算一回事。但是,一个是在战争时代,一个是在和平年代, 特别是由于后世儒家的渲染,成了秦始皇的重要“暴行”。
到公元前210年,统一中国、创建秦朝的第十二年,秦始皇五十岁了 。上一年十月,秦始皇开始了他一生中的又一轮出巡,但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最后一次出巡。先是到云梦,遥祭据说安葬在九嶷山的舜帝;然后顺江而下,到会稽山,祭祀大禹。然后北上至琅邪,带着对海外仙人的憧憬,准备返回咸阳。
可能是因为生命的极限已到,或者是因为劳累过度,这年七月在途中染病不起,病死于沙丘,这是当年赵武灵王饿死的地方。病得这么突然,死得这么突然,突然到还来不及对自己的后事做出更多的安排。这就叫作人算不如天算。
老皇帝死了,得立新皇帝。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和父亲政见不合,被派去修长城、御匈奴;少子胡亥是父亲的铁杆粉丝,跟随父亲出巡。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秦始皇不得不面对现实,命人写下遗书,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如果不发生意外,扶苏既是长子,又主持丧事,应该理解为是秦始皇临终指定的接班人。但是,又一次人算不如天算,因为遗嘱还没有来得及履行完手续,秦始皇就离开了人世。这一病逝,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这一次陪同秦始皇出巡的,除了少子胡亥,还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掌符玺赵高。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李斯做了丞相。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后来被称道的还是被谴责的李斯都是主要的执行者乃至谋划者。但“赵高”的出身和“中车府令”的职务,却一直是个谜。 赵高虽然官阶不高,却和李斯一样,得到秦始皇的高度信任,而且掌管机要。
为了避免因皇帝去世而发生动荡,丞相李斯决定封锁消息、秘不发丧,这在中国古代,在世界各君主制国家,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但秦始皇死时正值夏秋之交,天气太热,尸体腐烂发臭。怎么办?弄了一车臭鱼,让臭鱼和尸体混在一起。那份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的遗嘱,只有秦始皇本人和李斯、赵高三人知道。秦始皇一死,知情者只有李斯和赵高。
这份尚未送出的遗嘱,不但是由赵高遵命书写,而且就在赵高手中。因为赵高兼掌符玺,遗嘱是需要用玺也就是盖印才能发出的。问题就从这里出来。 赵高是秦始皇少子胡亥的老师,二人关系密切,但与秦始皇长子扶苏却有过节。 这个遗嘱既然还没有用印、还没有送出去,就没有法定效力,就可以做手脚,就可以把扶苏换成胡亥。
赵高做通了胡亥和李斯的工作,三人达成了共识。两位处于核心地位的人物开始安排后事:第一,以始皇帝的名义另写一份诏书,下达给丞相李斯,内容是立胡亥为太子。更重要的是第二件事,同样以始皇帝的名义再写一份诏书,下达给扶苏和蒙恬,说扶苏对长年在外修长城、驱匈奴心怀不满,上书诽谤,为子不孝;将军蒙恬对于扶苏的行为不匡正、不汇报,为臣不忠。二人均赐死。
有记载说,扶苏见到诏书,痛哭不已。但蒙恬老练,怀疑其中有诈。但怀疑有什么用?赵高派出的使者绝非等闲之辈,他们一面逼着扶苏自杀,而把不肯自杀的蒙恬抓起来。
回到咸阳之后,李斯以丞相的名义公布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发布了立胡亥为太子的诏书,时年二十岁的胡亥成了名正言顺的接班人,继承了皇位,这就是秦二世皇帝。秦始皇死后第二年,爆发了大规模动乱。
公元前209年农历七月,距离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正好一年,一支大约九百人的队伍,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一带)戍边,但连日大雨,将他们滞留在大泽乡,也就是今安徽省宿州市的西南。按照秦国的法律,戍边误期者当斩。 当时,摆在九百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条,尽管误期,仍然坚定不移赴渔阳,等着他们的是死。第二条,一哄而散逃命去,被官府抓住仍是死。
左右都是死。中国有句名言,置之死地而后生,但这需要血性,需要担当。而在这九百人中,还真有人有血性、敢担当。谁?我们刚刚说到过的,向同伴发出“苟富贵,无相忘”倡议的佣工陈胜。此时的陈胜就在九百人当中,而且因为有血性、敢担当,被押送的秦将选为这九百人的队长。还有一位是他的副手吴广,同样有血性、敢担当,而且富有智谋
经过陈胜和吴广的策动,九百戍卒杀死了押送他们的秦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他们发出了同个声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九百人的揭竿而起,却成了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雷区的一根导火线,一个引雷管。用陈胜的话说,“天下苦秦久矣”,但人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动、敢动而不敢公开挑起反抗的大旗。
这个雷管引爆了遍地的雷区,所有正在受官府欺压,被强制在各地服徭役、服兵役的民众,以及本来就有亡国之痛的东方各国大大小小的贵族,迅速行动起来,夺武器、杀官吏、劫仓库、占城池。大泽乡的星星之火,燃烧成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大暴动。所有投身到这场暴动中的民众、贵族,竟然都响应了一个佣工出身的“首义”者发出的号召。
从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首事”,到公元前206年十月,短短三年,自称为“沛公”的刘邦领兵攻占咸阳,秦朝二世而亡。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中国,仅仅十五年;距离秦始皇病逝,仅仅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