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和战

一、匈奴单于

文帝和景帝时代,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汉高祖时代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也继承了汉高祖时代推行的经济政策,继续轻徭薄赋,继续与民休息,继续奉行宽松的政策,经济逐渐发展、民众逐渐富裕、汉朝逐渐强盛。所以,人们把这两个时代合在一起,称之为“文景之治”。但是,无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他的儿子文帝、孙子景帝,都还有个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解决好。什么问题?匈奴问题。

匈奴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游牧部落和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结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民族。 集结在这里的人们在相近的自然环境下生活,逐渐形成了比较相近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组合成大大小小的部落,并且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实现了松散的联盟,领袖称“单于”。这个松散的联盟形成的过程,也是匈奴民族形成的过程。 刘邦创建汉朝的时候,一位叫“冒顿”的单于成了匈奴的领袖。

“冒顿”单于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冒顿本是匈奴太子,但父亲老单于喜欢上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这个女子为老单于生了个儿子,老单于想废长立幼,把单于之位让给小儿子,所以把冒顿作为人质送到了西域的月氏。 老单于做得更绝的是,命人对月氏发起攻击,用意十分明显,借助月氏的手杀死冒顿 。但冒顿不但没有被杀,反而偷了月氏的良马,逃回匈奴。

这个事情反倒让老单于对这个大儿子冒顿刮目相看,让其率领一支万人骑队。虽然这支万人骑队归冒顿统辖,但毕竟还是效忠老单于的。所以,冒顿要对这支万人骑队进行训练。 怎么训练?冒顿有冒顿的办法。他制作了带有笛声的响箭,命令所有战士,响箭射向哪里,所有的箭就射向哪里,否则,格杀勿论。

三令五申之后,先以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为靶子,响箭去处,万箭齐发,顿时把响箭所射的飞禽与走兽射得不成样子。接着,以冒顿自己的坐骑为目标,响箭去处,又是万箭齐发。但这一次和上次不同,对飞禽走兽可以毫不犹豫地发箭,但这坐骑是冒顿的心爱之物,于是有人犹豫了,射还是不射?结果,犹豫不射的被处死。接下来的行为更令人惊愕,冒顿的响箭射向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响箭射处,也是万箭齐发。当然,也有人犹豫。这些人被立即处死。

经过这一连串的训练,冒顿开始自己的实质性行动。趁着老单于狩猎的时候,响箭朝着老单于的一匹爱马射去,这次没有任何人犹豫,万箭齐发,把老单于的爱马射成了刺猬。冒顿大喜,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弯弓搭箭,响箭射向了老单于也就是自己的父亲。同样也是万箭齐发,老单于和他的马一样,被射成了刺猬。随后,冒顿杀了后母及其所生的儿子,以及所有不服从自己的大臣,自立为单于。几年时间,东征西讨,成为北方草原势力最大的部族,号称“控弦四十万”,拥有骑兵数十万。

二、白登之围

匈奴强盛之时,中原地区正陷人“楚汉相争”,无暇北顾。等到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匈奴已经回到被秦始皇驱出的河套,并时时深入到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被刘邦从颍川(今河南许昌)迁往马邑(今山西朔州)一带的韩王信本来就心怀不满,又承受不了匈奴的多次打击, 故而投降了匈奴。刘邦听说韩王信投降匈奴,遂调集军队,要收拾韩王信。但韩王信既然投降了匈奴,就要做好和匈奴打仗的准备。

汉军一路北上,果然和匈奴有接触。匈奴节节败退。刘邦领兵进驻晋阳(今太原),得知匈奴单于冒顿在代谷,即平城(今大同)以北一带。 为了知己知彼,刘邦先后派出十多支侦察部队,探听匈奴的虚实。派出的官员回报说,匈奴多老弱,战之必胜。刘邦放心了,尽管打匈奴主力没有十足把握,但打它的老弱应该稳操胜券,遂挥动大军,直扑代谷。

但是,当刘邦亲自率领先头部队逼近代谷时,却见无数的匈奴骑兵,漫山遍野而来。刘邦见状,连忙指挥军队抢占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的马铺山),坚守待援。时值公元前200年年初,天寒地冻,匈奴连续进攻,汉军拼死抗击。连续七天七夜,匈奴无法突破汉军的防线,汉军虽然无法突出重围,后续部队却是源源不断赶赴前线。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匈奴撤围,刘邦得以回到平城。

关于刘邦的这次突围,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说匈奴包围汉军之后突然撤兵,是因为刘邦采用了陈平的一条“秘计”。 说是陈平派画师画了美人图,送给冒顿单于的阏氏,也就是皇后,说汉朝的皇帝已经派人去接这些姑娘,如果她们来了,冒顿肯定喜欢。阏氏一看画上的姑娘个个美貌,自己大有不及。这不行,她们一来,自己不是要失宠吗?于是以汉军有神助的理由,劝说冒顿撤兵。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不知道。但有一件事情是真实的。刘邦回到长安之后,派刘敬为使者,给冒顿送去一位宫女,说是自己的女儿、汉朝的公主,与匈奴和亲,同时送去了不少礼物。从这个事情看,陈平的所谓“秘计”,倒未必是用送美女吓唬阏氏,而是许诺送美女财物向冒顿求和,当时称之为“和亲”。这应该是中国中原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有记载的“和亲”的开始。

三、三管齐下

在经历了汉高祖、惠帝、吕后到文帝、景帝的内部休养生息、外部谈谈打打之后,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立国已有六十多年,经济恢复、人口增长,虽然东部的许多地区仍然是“郡国并行”,但王国听任于中央,已经和郡县没有太大的区别。当一个国家逐渐强盛起来的时候,就一定会着手解决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汉武帝的横空出世,好像是上苍的造化,让他来解决匈奴问题的。

汉武帝名叫刘彻,是汉景帝的第九个儿子。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 四岁的刘彻被封为“胶东王”。三年后,太子被废,刘彻得立为太子,时年七岁。公元前141年,年仅十六岁的刘彻继位,汉朝历史和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位继往开来的天才政治家:汉武帝。虽然只有十六岁,而且还受制于太皇太后,但汉武帝却已经开始筹划改变对匈奴的态势。

如何改变?汉武帝在三个方面手准备,也可以说是三管齐下。第一,继续迷惑匈奴。 继位之后,要求各边将士,不许肆意滋事,和匈奴各部保持友好往来;双边贸易,宁亏汉人.不负匈奴。一句话,继续示弱。 第二,谋求军事联盟。公元前138年, 匈奴不但迫使月氏西迁,而且以被杀的月氏王的头骨为饮器,以示炫耀。月氏人对匈奴恨之入骨,想寻求盟军,共同打击匈奴。汉武帝派出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 第三,尝试打击匈奴。此时,汉朝并没有做好对匈奴展开全面战争的准备,所以打算先做试探性的打击。

得知匈奴单于带着所部十万人马,向马邑而来的消息,汉武帝调动了三十万人马,分四路伏击匈奴。 汉军四路人马的领兵将领,则都是鼎鼎大名。其中一位名气尤其响亮,是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李广。匈奴作战,最擅长的是诱敌深入,是伏击敌人。所以在向马邑进军的路上,匈奴自然也是小心翼翼、防备汉军袭击。离马邑越近,单于越是警惕,终于发现了破绽。原来,进长城之后,尽管野外有马、牛,一片安闲,但却人影也不见。这是怎么回事?

单于命人攻打长城边的一座烽火虏了守军将领,一问,知道汉军设了理伏,大吃一惊,说如果没有这位守军将领告诉真情,那就要吃大亏了,真是天助我也,所以封这位汉军将领为“天王”,并且立即撤出长城。匈奴既然撒军,埋伏的汉军失去伏击的目标,也各自撤退。这场未能进行的马邑伏击战,宣告了汉、匈和亲时代的结束,双方开始进入战时状态。

四、卫霍建功

卫青本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中一位女佣的私生子,随着年龄长大成了平阳公主家的骑奴,也就是养马的奴仆。 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卫青的命运。除了卫青之外,卫青的母亲还生了另外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也就是说,卫青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和三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其中三姐名叫卫子夫,不但长得美貌,而且行为得体。汉武帝来平阳公主家做客,一眼就看上了卫青的这位三姐,并将其带进宫为夫人,卫青也就跟着姐姐进宫了。

由于身体强壮,遇事有主见、敢担当,当然还有他姐姐受宠,所以一步步升到了太中大夫,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从四品、正五品的中级官员。卫青入宫后的第七八年,也就是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又一次派遣四路大军,出击匈奴;其中一路,由未立寸功的卫青率领。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四路大军,一路无功而返,一路丧失七千多骑,还有一路主将被匈奴俘虏又逃了回来。这位被俘虏又逃回的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而唯独初出茅庐的卫青,昼夜行军数百里,直捣匈奴祭祖的“笼城”(又称“龙城”),斩首数百级而回。

卫青不但自己了得,还有一位了得的外甥,这位外甥就是霍去病。霍去病的光芒,甚至一度掩盖了舅舅卫青。公元前121年,年仅二十岁的霍去病,以“骠骑将军”的身份,两次领兵深入到祁连山南北,歼灭匈奴四万多人,这是汉朝建立以来对匈奴战争斩获最大的数据。在霍去病的连续打击下,匈奴一部的四万多人投降了汉朝,汉朝从此控制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丝绸之路”真正得到开通。

两年之后,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公元前119年夏天,卫青、霍去病各领骑兵五万,后有数十万步兵增援,分路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一路包围了匈奴单于,斩首近两万,直抵阗颜山(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燕然山,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南麓;霍去病捕捉到了匈奴左贤王主力,斩获七万,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北的狼居胥山举行庆功大典。

匈奴单于和左贤王等远通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这可以说是汉朝乃至华夏对北边游牧民族空前绝后的胜利,汉武帝大喜,要张罗给霍去病物色太太。但霍去病的一句话,让汉武帝目瞪口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