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

一、 人心归“田”

率先成为春秋霸主的齐国,也在“易主”,齐国的国君将不再姓“姜”,而要姓“田”了。齐国本是姜子牙的封国,姜姓,怎么弄出一个田氏来了?原来,在齐桓公的时候,陈国发生政变,国君被杀,太子陈完出逃到了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礼遇。陈完从此在齐国定居,并且娶了一位齐国“姜”姓女子为妻,和“公族”成了姻亲。

为了避免齐国的亲戚们重提陈国旧事,陈完选了当时读音和“陈”相近的“田”字,作为自己的姓。当然,也有记载说他在齐国的时候,封地在“田”,所以以“田”为姓。田完到齐国之后,恭敬待人、乐于助人,颇有当年舜帝的行事作风。田氏在齐国扎下根来,迅速繁衍起来,而且继承了田完传下的家风,得到齐国上上下下的赞扬。

六传至田乞,为齐国大夫,专理财税。这位田乞利用职权干了一件闻所未闻的事情。他命令官府在向民众、贵族收税的时候,一概用小斗;但放粮给民众及贵族时,却要用大斗。这和我们已有的知识,也就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伎俩,小斗出、大斗进,恰恰相反。这样一来,齐国上上下下、贵族平民都感谢田乞。

田乞在齐国越来越得人心,势力也就越来越大,子弟分布在各个重要部门,并且产生出了田穰苴这样的军事家,退晋败燕,为齐国司马。还有一位更加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也出于这个家族。田氏取代姜氏,需要经过五至八代人的不懈努力。姜氏嫁到田氏之后,生儿育女,第五代正好是田乞,为齐国之正卿;第六代为田恒,凌驾于齐国国君之上,到了第九代田和,遂取而代之,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时间是公元前386年。

二、 晏婴无奈

大家说,在田氏加快偷梁换柱取代姜氏的过程中,齐国的贵族和民众难道听之任之、麻木不仁?其实,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国君姓什么、叫什么,和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况且,在这个人心向背发生转变的过程中,民众得到实惠,却不需要付出牺牲和代价,何乐不为呢?

当然,也有人对人心归“田”,对齐国公室的败落忧心忡忡乃至义愤填膺的,大大抵都是和齐国国君血脉接近并且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姓晏名婴字仲,人称晏子。

对于田氏越来越明显的“代齐”活动,作为“公族”的晏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晏婴一再提醒当时齐国的国君,指出田氏是在慷国家之慨,损失的是公室,获利的是私门。出使晋国的时候,晏婴看到的情况和齐国类似,便悄悄问好朋友叔向,晋国形势怎样?叔向坦然相告:晋国怕是已经走到头了。国君拼命敛财,政在私门,赵、韩、魏、智诸家坐大,这样还能长久吗?

晋国不久以后果然被“私门”瓜分了。叔向也问晏婴,贵国形势如何?晏婴摇摇头,说彼此彼此。叔向问其详,晏婴“私语”曰:“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晋国叔向、齐国晏婴,都是当时一流的政治家,同时也都是各自国家的“公族”,但他们都是眼睁睁地看着“私门”一天天强大,竟然无可奈何。

这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社会行进的大潮流。在大国霸业形成过程中,在小国夹缝求生的过程中,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和他们家族的势力也在形成,并且经过优胜劣汰,一些家族逐渐发展到可以和“公室”抗衡乃至压制“公室”的地步。在他们地盘上的人们只知有主人、不知有国君,如同前一阶段各诸侯国民众只知有国君、不知有周天子一样。

三、 天下归礼

眼睁睁看着人心归“田”、田氏代齐干着急的,不仅仅是身在齐国的晏婴,还有邻国鲁国的一位当时并十分起眼、后来却成为伟大人物的人物,此人姓孔名丘字仲尼,也就是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孔子的天赋是“礼”。孔子对“礼”的执着,开始完全是因为天赋与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出于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现状的痛心疾首,更注重了现实关怀。可以说,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加上对现实的关心、对社会的责任感,推动孔子对“礼”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并努力把自己对“礼”的理解和阐释传播出去。

“礼”既是礼仪和程序,又是道德的载体和行为的准则。孔子气息2的时代,正是“礼”被严重冲击的时代,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构建起道德和行为的准则。那么,孔子通过对礼的恢复和阐述,努力构建的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一个字:“仁”;或者四个字:“天下归仁”。在孔子那里,“仁”是与“天道”并行的“人道”。“仁”既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心”去体会的人世间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

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和健全“礼”,希望通过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仁”,来实践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的“仁”。在回答弟子樊迟的提问时,孔子做了更为简捷的回答。什么是“仁”?就两个字:“爱人”。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这就是“仁”。怎么努力?怎么爱人?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克制过分的欲望,包括对权力、对财富、对美色的欲望;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尊重他人的意志、体谅他人的苦衷、理解他人的行为,天下就和谐了,就可以达到“天下归仁”了。具体该怎么做呢?凡是损人利己的事情、不符合道德的事情,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特别在当时“礼崩乐坏”、“政出私门”的时局下,孔子更主要的是针对那些觊觎政治权力、攫取社会财富的人们。在孔子看来,好端端的天下,就是因为他们无休止地争权夺利而陷于动荡、陷于混乱的。所以,当他听说田氏在齐国紧锣密鼓地夺权,而且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一面是着急上火,一面则以垂老之向给鲁国国君上书,要求出兵干预。

我们现在讨论孔子,说他的伟大,很大程度也在于此。一个虽然出身贵族却从小经历苦难、虽然想跻身上层却一直生活在下层的孔子,把本来属于贵族、属于上层的精神和文化,经过自己的改造,导入民众、导入下层,并影响贵族、影响上层。而由于身处下层,所以他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更多的是站在下层、站在民众的立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

所以,尽管孔子反复辗转于鲁、齐、卫、曹、宋、郑、陈、蔡、楚各地,传播“礼”、宣传“仁”,却没有一处的统治者对他真正信任,但他的身边,却总是聚集着大群的有志青年,不离不弃,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人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