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入秦

一、 三见孝公

由于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商鞅来到了秦国。秦孝公继位时年方二十一岁,血气方刚,既为父亲献公重振秦国雄风所做的努力而振奋,也为秦国长期以来为中原各国所轻视感到耻辱,立志有所作为。路有两条:一是引进人才,二是厉行变革。秦孝公呼唤人才:不分国籍、不论身份,只要能够使秦国强大,就是我秦国的英雄,不但授官,而且封土。正是在这种呼唤之下,在魏国怀才不遇的商鞅,来到了秦国。

商鞅买通了秦国的一位名叫景监的宦官,见到秦孝公。初见秦孝公,商鞅喋喋不休地高谈阔论,说得孝公不断打瞌睡。会见结束,孝公大骂景监:你给我推荐的什么人啊?白痴一个!景监出来责怪商鞅。没想到商鞅不怒反笑:我今天是以“帝道”即尧舜禹时期的天下太平之道试探你主人,没想到你主人层次太低,不开窍。你再去说说,下次我放低标准和他谈。

五天之后,商鞅再见秦孝公。商鞅继续陈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一谈就是大半天。孝公虽然不像第一次那样打瞌睡,但仍然提不起精神。会见结束,景监又被骂了一通。商鞅对景监解释说:你别紧张,这一次我给你主人说的是“王道”,也就是商汤、周武的故事,你家主人有点儿开窍了。请再给我一次机会,你等着受赏吧!

几天后,商鞅三见秦孝公,和前两次不同,会见的时间很短。景监紧张了,正在发呆,秦孝公跟着出门,朝景监一乐:你那朋友不错,有两下子,我准备好好和他谈谈。接下来的几天,秦孝公和商鞅天天面谈,眉飞色舞,有时情不自禁地用膝盖支起身子,向商鞅讨教。景监悄悄问商鞅,你小子向我主人灌了什么药,弄得我家主人如此兴奋?

商鞅笑道:就你主人这个水平,帝道不听、王道不入,我只有降低标准,给他说霸道,也就是如何富国、如何强兵之道。嗨,都是些雕虫小技,没想到你主人竟然高兴得不得了。我本来是想辅佐他为尧、舜之君,再不济也是商汤、周武,看来没戏了!

二、 庙堂论战

变法的思路一提出,即遭到反对。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是甘龙。甘龙由于长期辅佐秦献公,为秦孝公时期的国之元老,所以有着崇高的地位。甘龙反对商鞅的新法,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见解的不同,也有利益之争,甚至还有“面子”问题:让一个年轻的外来人夺去风头,我们这帮人的老脸往哪里放?

商鞅在庙堂上向甘龙们灌输自己和秦孝公达成的共同理念: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是商鞅力排众议推行新法的基本思路。要行新法,必须理直气壮、坚定不移,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须打破常规,朝着认定的目标前进。

庙堂重臣对商鞅所阐述的这套理念都不造成,甘龙代表他们提出了反对意见:“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即一切顺应民众的习性、民众的意思。商鞅说:你甘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居官守常、过安稳日子,却不知道秦国要与中原各国争雄,就必须超常规发展。

三、 立信立威

在秦孝公的强力支持下,商鞅的主张在庙堂决策环节得以通过,接下来的事情是要把庙堂决策转化为民众行为,怎么办?有一个被中学教材采用的故事。说商鞅为了取信于民,让民众都按照庙堂的意志办,施展了一个小小的伎俩:让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之木“,招募能够把此木搬到北门去的人,如果有人能够搬过去,立赏”十金“。

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情,竟然可以获“十金“。有这么好的事情吗?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人头攒动,就是没有人敢试,怕有”无妄之灾“。商鞅下令,大概是嫌”十金“少了,那就”五十金“。终于有人挤出人群说,我来试试,总不至于砍头吧!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此人轻轻松松将长木从南门搬到了北门。没有意外,没有陷阱,他得到了“五十金“的奖赏。这个事情迅速传遍了整个秦国,甚至也传到了中原各国。人人都在传说,秦国国君说话算数、令出法随,。商鞅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但是,新法颁布一年,仍然推行不力,阻力太大,有公开反对的,也有暗中阻挠的,而且以太子为首。怎么办?商鞅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太子为嗣君,不便施刑。于是惩罚太子的师傅,一个劓鼻、一个刺面,你们怎么教太子的?这些人都是秦国的贵族,有头有脸有地位有身份。

移木者奖、抗令者罚,前者“立信“,后者”立威“,新法在秦国得到推行。商鞅的变法分两步进行。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推出第一批新法,主要内容是:第一,成年男子必须独立门户,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第二,奖励农耕,打击奢侈;第三,奖励公战,禁止私斗;第四,加强户口管理,实施什伍连坐。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把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也就是现在的西安附近,并支持商鞅颁布了第二批新法,主要是:第一,以“县“为单位,建立地方行政区划;第二,实行土地私有化,统一度量衡。可以看出,这些新法的目的是在秦国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和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变法,秦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四、 是非功过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商鞅和秦国开始享受变法的成果。公元前339年,秦国这台战争机器小试锋芒,不仅俘虏了魏军的主帅,还迫使魏国将河西地区拱手相还,与秦国议和。商鞅早已身居高位,为秦国的“大良造“,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国;收回河西地区之后,秦孝公将”商“这块地方的十五座城封给了商鞅,号为”商君“,这是秦国内部分封的小诸侯,根据惯例称其为”商鞅“。

就在商鞅被封为“商君“之后不久,正值盛年的秦孝公死了,时年四十五岁。继位的太子,就是那位因为反对新法而被商鞅惩罚了师傅的秦太子,后来被尊为秦惠文王。秦孝公死,太子继位后,曾经受到惩罚的公子虔的追随者们开始发难,告发商鞅谋反。商鞅得知消息后外逃,但没有客店敢于接待,原因是商鞅立下的法律,客人住店,必须要有身份证件,否则就有“窝藏罪“。

商鞅无奈,逃往魏国。但魏国既忌惮秦国,更恨商鞅夺河西地、破魏国军,所以坚决不让其入关。商鞅无奈,只得逃回自己的封地商,起兵自卫,被秦军攻杀,尸体被运回咸阳,受“车裂“之刑。秦国因变法而强大,商鞅因变法而车裂。但是,秦惠文王虽然车裂商鞅,却不废商鞅之法。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也令人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