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智斗勇

一、鬼谷弟子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英雄,既不见其形,也不见其事。我们现在知道他,只是因为一些在这个时代掀起滔天波澜的英雄,被称或自称是他的学生。我们既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知道他的真正来历,只知道他的一个号。什么号?“鬼谷子”。正是因为他既无来历又无出处,所以历来就有人对鬼谷子是否真实存在提出怀疑,这位“鬼谷子”是否属“莫须有”先生?

如果“鬼谷子”真有其人,那么他的最大本事,应该是“阴谋术”和“纵横术”,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兵法和辩术。因为据称是他弟子的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庞涓、孙膑,是军事家;另外两位据称是他弟子的同样大名鼎鼎的人物,苏秦、张仪,是外交家。三教九流的著名人物,大多被说成是鬼谷子的弟子。

大概是商鞅在魏国修习“法家”学说并在公叔痤门下苦苦等待机会的时候,有两个年轻人另辟蹊径,走吴起的路,学习兵法。他们是谁?一位名叫孙膑,另一位名叫庞涓。向谁学兵法?不知道,因为当时的记载没有明确。但人们认为,他们的老师应该是鬼谷子。孙膑是齐国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他是武圣孙武的后世子孙,生于“阿鄄之间”,也就是今日山东阳谷、鄄城一带。但庞涓的出处却不清楚,只知他与孙膑一道学习兵法,因为他后来在魏国为将,所以人们认为他是魏国人。

此时魏国的国君是魏惠王,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划时代的人物。 作为雄心勃勃的政治家,魏惠王的目标是开疆拓土,需要吴起那样的军事人才,庞涓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为魏国所用。 有了庞涓这样的军事天才,又有由吴起训练的魏国“武卒”,魏国军队在一段时间纵横中原,所向披靡。

二、上驷下驷

但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总是不断发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庞涓和孙膑这对同门师兄弟也是这样。庞涓屡立军功,自我感觉极其良好,唯一不踏实的是还有个孙膑。在庞涓看来,除了孙膑,天底下恐怕没有人能够和自己比兵法了。如果孙膑不幸回到了齐国,或者被赵国、韩国乃至秦国挖去,那对于魏国、对于自己,岂不是大大的祸害?

怎么办?庞涓有庞涓的打算。他把孙膑请到了魏国,说是要同谋发展、共享富贵。但是,等到孙膑来到魏国,庞涓却设置陷阱,蓄意谋害,对其施以刖刑和黥刑。孙膑的膝盖骨被剜去,成了废人,其名之为“膑”,也因此而来;孙膑的脸上被刺上字,将终身背着罪名。但是,不知是心存怜悯还是故意羞辱,或者认为剜膝刺面,孙膑就失去了野战的能力和领兵的资格。不管哪种原因,反正庞涓留下了孙底的性命,却给自己准备了掘墓人。

就在庞涓认为已经消除了后患的时候,孙膑却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回了齐国,并且被齐国的一位贵族待为上宾。这位齐国贵族名叫田忌,是齐国国君的同族兄弟。事实上,如果论血缘,孙武、孙膑也是田氏齐国的同宗。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齐威王好赌马。齐威王时时召集田忌等贵族,各下赌注,比谁的马跑得快。齐威王的马师应该比田忌等人的马师更高明,所以他的马几乎每次都羸,而田忌从来就是输。这一天,照例赛马。舍命陪君子,反正是输,所以田忌也无所谓。

但是,孙膑劝田忌不要灰心,并鼓励其下大注,说我帮你赢。 孙膑说, 将军的马确实比别人的差一些,但并不是全差。你们每次赛三匹马,马可分一、二、三等,你的三匹马也就比别人同级别的差一点点,这就有办法赢。当别人派“上驷”即上等马出赛的时候,你让“下驷”即下等马出赛。

田忌当然不是傻瓜,否则孙膑怎么可能投到他的门下?田忌听着听着,眼睛一亮,开窍了。哈哈,明白啦!输一局赢两局,以我之“上驷”胜其“中驷”、以我之“中驷”胜其“下驷”。 三局赛下来,尽管自己的下驷被别人的上驷抛过几条街,但上驷和中驷却不出意外地获胜,田忌大大地赚了一把。

齐威王盯着田忌,笑了:你小子耍阴谋啊!田忌实话实说:我哪有这个本事,是孙膑教我。齐威王一听,高兴了:如此高人,怎么藏着掖着?赶快让我见见!和孙膑一番交谈,齐威王大吃一惊:岂止赛马,先生原来是奇才啊!再一问,原来是孙武的后代,更加刮目相看。

三、一招制敌

公元前355年,魏军攻打赵国,并且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到了第二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因无法抵挡尚在强盛期的魏国军队,向东邻齐国求救。 如今,“三晋”中的魏国和赵国“鹬蚌相争”,正是齐国“渔翁得利”的好机会,所以决定立即发兵,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救援赵国大军启程,田忌请教孙膑,这个仗该怎么打?

孙膑说,魏国主力正在进攻邯郸,国内必然空虚。赵国得知齐国出兵救援,必定拼死抵抗。但是,魏兵围邯郸多时,赵国迟迟不向我国求救,说明也不希望齐国坐收渔翁之利。如今迫不得已向我求救,说明已经十分危急,以赵魏此时之强弱悬殊,等到我军抵达邯郸时,邯郸可能已为魏军所破。以我疲惫之军,搏魏新胜之师,非智者所为。所以,当直取魏都大梁,攻敌所必救。

田忌一听真是高人啊,不服不行。命令全军,直扑魏都大梁。这一次领兵攻打邯郸的魏军将领正是孙膑的同学庞涓。庞涓领着魏军,经过大半年的殊死搏斗,攻下邯郸,刚要享受胜利成果,突然得知齐兵乘虚偷袭大梁,大吃一惊。大梁空虚,魏王如有闪失,罪莫大焉,连夜带兵 回援大梁。

但是,田忌、孙膑虽然兵锋指向大梁,却并未真正兵临大梁,而是陈兵于魏军回援大梁的必经之路柱陵(今河南长垣以北地区),以逸待劳。等到魏军风尘仆仆赶到桂陵,中了齐兵的伏击。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极其著名,被称为“围魏救赵”,后来被好事者收入到“三十六计”之中,排在“瞒天过海”之后为第二计,核心是:攻敌所必救,伏击运动中的敌人。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魏国仍然在四面出击。公元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进攻韩国,包围了韩国都城。韩国一边拼死抗击,一边向齐国求救。 齐军在田忌和孙膑的率领下,故技重演,放着韩国的都城不救,直扑魏都大梁。庞涓恼火,魏惠王更恼火。 于是,庞涓领着攻打韩国的军队折回大梁,与太子申带领守卫大梁的军队会师,向北进发,迎击齐军。

田忌胆怯,孙膑淡定,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啊。跑到哪里去?跑回齐国去。 孙膑有孙膑的主意;魏军素来悍勇看不起齐军,齐军也确实害怕魏军。我们就利用这一点,麻痹他 ,这就叫作“诱敌深入”。庞涓以决战的态势,率军迎击齐军,却不见了齐军踪影,见到的只是齐军撤退后留下的一片狼藉。

庞涓让人算了算齐军留下的炉灶,吃了一惊,这些炉灶竟然可以供十万人吃饭,难道齐军来了十万?但第二天庞涓放心了,齐军遗留的炉灶减少了一半,只能供五万人吃饭。说明齐军胆怯,尚未交战,已经逃亡过半到。第三天, 齐军留下的炉灶,竟然只够两万人用餐,说明已经逃亡大半。如果不抓紧追击,再有一天,可能见不到齐军的踪影了。庞涓下令,留下辎重和后军,由太子申带领跟进、自己带着精锐,全速追击残余齐军。

田忌、孙膑带领齐军,一面计算着魏军的速度和距离,一面继续向北撤退。 这天,田忌、孙膑带兵撤到马陵,地点在今山东鄄城境内,应该是孙膑出兵时已经选择好的地点。这里道路狭窄、地势险要,正是伏击战的理想地段。孙膑预计魏军将在傍晚追到马陵,命军士用木石堵塞道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的树皮剥去一片,上书几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又安排上万弓箭手,夹道埋伏,一旦魏军举火,立即放箭。

当天傍晚,庞涓果然率领魏军精锐,追到马陵。但见前面道路堵塞,认为齐军怯战,以此迟滞魏军的追击,命令军士清路,却见路旁大树上有字,命士兵举火观看。魏军一举火,给了齐军信号,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这才醒悟,又中了孙膑之计。虽然奋勇冲杀,但前后道路堵塞、两边都是峭壁,能冲到哪里去?最终死于乱箭之下。 齐军趁势反攻,全歼魏军的前锋,大破魏军后续,活捉了魏军主帅太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