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

一、苏秦开窍

我们上一讲说被称为鬼谷子学生的两位,孙膑和庞涓,改变了战国的格局。现在我们说的这位被称为鬼谷子学生的苏秦,还有他的同门张仪也将推动战国局势的走向。和孙膑、庞涓学兵法不一样,苏秦和张仪学的是“纵横术”,有点儿像我们今天说的外交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博取功名利禄的“辩术”。

根据《史记》的记载,苏秦先是投奔到鬼谷先生门下,数年之后,耗费了盘缠,“大困而归”,被家人嘲笑了一通。苏秦自已也觉得羞愧,于是发奋读书,在自己的藏书中发现了周书《阴符》,“伏而读之”,反复揣摩。一年后,自认为有了博取富贵的资本。先游说周王,再游说秦王、赵王,均不售。后来到了燕国,经过一年多的等候,终于见到了燕王,并且取得了信任。

也就是说,即使苏秦曾经拜鬼谷子为师,但好像并没有开窍,直到受家人奚落,才真正发奋读书,用心体会,得益于《阴符》,和鬼谷子好像并没太多的关系。这是《史记》告诉我们的信息。 《战国策》中的苏秦,是一位自学成才者:先往秦国,谋求进身之途,但没有成功。礼服破损,盘缠花光,身心憔悴,面带愧色回到家中。结果: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

一年后,苏秦觉得真正开窍了: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让苏秦开窍的,还是那个《阴符》。只是,《史记》说《阴符》是“周书”,《战国策》则说是“太公之谋”,其实两者并没有区别。 此后苏秦的各种套路,主要是从这个《阴符》中得到启示。所以,要说苏秦是谁的弟子,似乎应该是《阴符》的作者如姜子牙或某位“无名氏”的“私淑弟子”。

二、合纵抗秦

苏秦读《阴符》开窍,对战国形势有了全面认识。 苏秦出山的前后,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在形成,而且,大家也学着魏惠王、齐威王的样子,开始称王;秦国和齐国还一度相互称“帝”,以示与其他五国的区别。“七雄”之外,东周及其他诸侯国则越来越弱。

那么,“战国七雄”之间的形势怎样?《史记》和《战国策》都详细记载了苏秦入燕、入赵、入韩、入魏、人齐、入楚的说辞。 苏秦的说辞,为我们展示了公元前300年前后的“战国形势”:东方六国,南方的楚国地最大、兵最多,东方的齐国最繁荣、最富足,北边的燕国最安全最悠闲。中原的赵、韩、魏,赵国地大、韩国地险、魏国人多,三国的共同特点是军队战斗力强,其中赵国最甚。

请苏秦向六国国君游说,有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强大起来,重新显示出“虎狼”的本性,向东方各国展开了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和军事攻势。各国为了自保,都在小心翼翼和秦国打交道,邻近秦国的魏、韩、楚,甚至不惜割地求和。

首先,苏秦逐个给各国国君分析本国国情,打气壮胆,让他们知道,六国之国土、人民、军队,都是秦国的十倍,只要联合起来,岂惧虎狼之秦?, 苏秦的这个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合纵抗秦。东方各国,结成反秦、抗秦的“统一战线”,从北到南,燕、赵、韩、魏、楚,形成一道阻挡秦军东进的纵向防线,齐国进行接济;秦国攻击一国,各国不仅要救援,还要分路攻击秦国,让其首尾无法接应。

据记载,苏秦的这套策划还真有效果。在一段时间里,六国达成了实则松散却貌似团结的联盟,对秦国进行钳制,秦国一时找不到对策,还真被封闭在函谷关内。战争暂时远去,包括秦国在内的各国都得到喘息。

三、张仪存舌

秦国怎么办?需要迅速寻找对策,瓦解它这个“合纵”。 这次来到秦国的是一位魏国人,据说也是鬼谷子学生,苏秦的同学,名叫张仪。六国之间矛盾重重,秦国的强大和军队的凶悍,破其纵约,并非难事。张仪到秦国,面见秦惠文王,凭着尚存之舌,分析秦国和六国的斗争态势,立即得到重用。

张仪的总体思路与“合纵抗秦”针锋相对,叫“连横事秦”。什么意思?你弄了一条从北到南防御秦国的纵线,我就弄一条从西到东讨好秦国的横线,但突破口必须选好。根据张仪的建议,秦国把最为邻近又连连遭受重挫的魏国作为突破口,这应该是“合纵”之中的最薄弱环节。

张仪带着一份厚礼来到魏国,那是秦国从魏国夺去的一片土地,重新奉还,以表示秦国的诚意。魏国不但感动,甚至有些受宠若惊 。但是,魏国对盟国还是十分仗义的,当张仪让魏国退出“纵约”,与秦国结盟时,魏王断然拒绝。怎么办?这得给魏国颜色看了。秦军仍然采用“斩首”行动,连续对魏国进行打击,一仗即斩首八万。

魏国遭受连续的打击之后,对纵约失望了,不得已背盟事秦。魏国一背盟,韩国受不住了,也背盟。张仪“连横”的这一横刚刚划出去,“合纵”便开始瓦解。但魏、韩毕竟是弱国,要使合纵彻底坍塌,还需要打击六国中的一个强国,这个打击目标锁定为楚国。

四、戏弄楚国

张仪以秦国使者的身份来楚国,见到当时楚国的国君楚怀王。 张仪发表了长篇演说, 实质内容很简单:说是齐国最近得罪了秦国,秦国国君打算出兵伐齐,需要得到楚国的支持。但楚国不必出兵,只要和齐国断交即可,秦国将赠给楚国商於之地共六百里,并且送上公主侍候楚王,两国结盟为兄弟。

楚怀王一听,高兴。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给楚国造成巨大的压力,两国停停打打、打打停停,楚国胜少败多,将士畏秦如虎。现在竟然有这么好的事情,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六百里土地,还和秦国结为兄弟之国,代价只是和齐国断交,利至大而弊至微。群臣也十分兴奋,这个事情太划算了。楚怀王一面断绝和齐国的交往,一面派人和张仪一道入秦,接收商於之地。

但张仪到秦国后,不小心从车上掉了下来,闪了腰、崴了脚,闭门休养。楚国使臣见不到他,只得把信息迅速传递给楚怀王。楚怀王丝毫不怀疑张仪有诈,却认为张仪的举动应该和楚国对齐国的态度不坚决有关,遂派出一批声音洪亮者,到齐国边境的人口稠密处,大声辱骂齐国国君,。楚国的肆意挑衅,激怒了齐国,齐国派使者来到秦国,要求与秦联盟,共同打击无理的楚国,“合纵”可以说彻底坍塌了。

楚齐交恶、合纵坍塌,正是张仪要的结果。张仪“伤愈”上朝,见到楚国使臣,假装一惊:贵使又来敝国,有何见教? 使臣说,楚王命我随先生入秦,接受商於六百里地,地没有得到,我怎么回去复命呢?张仪又是假装一惊,贵使说什么?什么六百里地?楚使一听,急了,说先生面见我王,说只要楚国和齐国绝交,即予楚国商於六百里地,先生怎么健忘呢?张仪这一次认真了,板起面孔:贵使不得胡乱言语。秦国尺寸之地,皆将士血战所得,岂有私许他人之理。我给楚王的,是我自己的六里领地,怎么说成六百里呢?

楚国使臣傻眼了,回国报告楚怀王。楚怀王先是傻眼,继而大怒,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可想而知,遭到秦军的迎头痛击,被“斩首”八万,主将被杀,汉中之地尽失,楚国的始封地丹阳(今湖北秭归以东)也被秦兵占领。楚怀王大怒,再次出兵,再次兵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