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一连串外交阴谋的捉弄和军事力量的打击之下,南方大国楚国逐渐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力量与信心,而远离秦国的齐国则处于再度辉煌的时期。公元前342年的马陵之战,改变了“战国”的格局,齐国取代不可一世的魏国,成为东方第一强国,并且一度与秦国互称为“东帝”、“西帝“。
齐国的北边,是“战国七雄”中最不为人关注的燕国。 此时,燕国因为发生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燕易王死后,儿子哙继位,人称燕王哙。我们说的这个闹剧就发生在他的身上。燕王哙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但有些迁腐的君主。关于尧、舜、禹禅让的传说,令其神往,憧憬着这一幕的再现,恨不得舜、禹就在眼前,自己可以行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的故事。
燕王哙渴望有贤人出现,这贤人其实就在他身边。谁?燕国的相国,名叫子之。这位子之能力确实很强,至少在燕王哙看来,远非自己所及。不仅如此,子之还和燕王哙的政洽理念很合拍。 既然燕王信任子之,又憧憬尧、舜“禅让”的风采,子之又以贤者、能者,乃至以舜、禹自居,于是就有人开始运作。运作一场现代版“禅让”,让燕王哙梦想成真。
仰慕尧、舜的燕王反思起自己:子之是燕国的贤者,虽然已经够信任、够放手了,是否还做得不够? 燕王哙一自责,有人出主意,此人就是鹿毛寿。鹿毛寿投燕王之所好,说既然您那么景仰尧、舜禅让的故事,而舜、禹就在身边,不如干脆向他们学习,做当代的尧、舜。怎么做?很简单,把这个王位给子之就可以了。
为什么鹿毛寿如此为子之运动?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得了子之的好处,成了子之的死党。一位阴谋家和他的一群死党,推动着闹剧的发生。局外人对他们的伎俩洞若观火,蒙在鼓里的只有燕王哙一人。只要谁说子之的不是,燕王哙就和别人急,就认为别人是在忌妒子之,是在破坏他行圣人之事。
经过一番酝酿,燕王哙举行了隆重的让位仪式,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此事发生在周靓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316年。子之像模像样地南面称君,燕王哙则心怀虔诚地北面称臣。 燕王哙和子之,上演了当代版的“禅让”,并且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绝版”禅让。
以子之为核心的野心家集团利用人们的迂腐和善良,抢班夺权成功。当然,历史是讲究结果的,不管这帮人动机如何,如果他们能够把燕国治理好,那么燕哙王的这次绝版“禅让”可以成为后世政权更替的典范,但问题是他们没有搞定,从而也断绝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由于子之集团没有像田氏代齐过程中那样长时期地收买人心并获得民众的拥护,而排斥异已式的官员大换班更剥夺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从而导致了矛盾的激化。被排挤的官员以太子为中心,形成了反对派,公开对抗子之集团,燕国陷入大乱。但是,如果此时没有国际社会”的于预,也许子之集团可以艰难地渡过这个难关。
燕国一乱,齐国高兴了。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的儿子宣王。燕王的内乱,正是齐国趁火打劫、扩大势力的好机会。将士们摩拳擦掌,纷纷请战。齐宣王采纳了众人的建议,以帮助燕王平乱为名,派出大军,进入燕国。燕国的贵族和民众把齐军当成了“解放军”,所以齐军一路之上,势如破竹,直逼燕都。
当代圣贤子之战败逃跑,被齐军俘虏,剁成肉酱;一心想效法尧、舜成为圣王的燕王,也死于乱军之中。但是,燕人发现,齐军占领了燕都之后,由“解放军”变成了“占领军”,不但不按惯例帮助燕国择立新君、重建政权,却忙着夺财产、占房子、屯粮食,丝毫没有撤军的意思,倒像是要长期占领燕国。
这个问题一是引起了燕国的贵族和民众不满,他们由拥护转变成反对,四处偷袭小股齐军,令在燕国的齐军惶惶不可终日,他们还拥立了新国君,这就是燕昭王;二是引起了“国际社会”不满, 各国由观望变成反对。燕国的贵族和民众一反抗,各国一干预,齐国扛不住,只得从燕国撤军 。
经历了国家的内乱和外国的欺凌,新即位的燕昭王决心把燕国领向强盛。和各国所经历的过程一样,要强盛首先要网罗人才。 燕国有一老人,此人姓郭名隗,虽然未必有经世之才,却见多识广。燕昭王轻车简从,前往请教。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古时候有一位国君,极想得到千里马,命人以千金求购。此人千辛万苦,寻访到了千里马,但这匹千里马已经死了。此人对着死去的千里马尸体痛哭一阵,咬咬牙,花了五百金,买下了这匹死了的千里马的尸体,带回向国君交差。国君大怒:千金购马怎么买来一具尸体?但此人的一番言辞,让国君转怒为喜,说我们用五百金买千里马的尸体,这个消息传出去,还怕没有人献真正的千里马吗?
果然,不到一年,先后有三匹千里马被人带来求购。这个故事,被称为“千金市骨”。郭隗以这个故事为由,建议燕昭王用重金买自己这匹老马之骨。大王想搜罗人才,请从善待我老人家开始。我自问算不上大才,如果大王能够礼遇像我这样的人,还怕天下没有人才来投奔吗?
燕昭王闻言大喜,命人为郭隗盖起了豪华的宫室,把王宫及各地搜罗到的金银财宝存放在这个宫室之中.任凭郭隗取用。后人遂把这个宫室称为“黄金台”。消息传出去, 四方豪杰之士,但凡有一技之才者,蜂拥而至。短短几年,燕国成了当时的人才汇聚之地。
乐毅的祖先乐单本来就是名将,乐毅从小喜欢琢磨用兵之法,长成之后,成为赵国将领,有了实战的经验。后来赵国发生内乱,乐毅来到了魏国,并以魏国使节的身份到了燕国,为燕昭王胸怀和抱负所感动,遂留在了燕国,被任命为“亚卿”,主持军事。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燕国国富兵强了。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不利于齐国的变化,使得燕国有可能实施已经埋藏了二十多年的复仇计划。齐宣王死后,儿子?王继位,同样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齐?王把祖父威王、父亲宣王的事业推向了巅峰,南败楚,西败赵、韩、魏,又与赵、韩、魏一道打败秦国,接着又兼并了宋,并与秦王互称“东帝”、“西帝”,其势头一度甚至压过秦国,这就打破了当时的“国际”格局,使得中原各国乃至秦国把齐国视为共同的敌人。
对外战争的连续胜利,齐?王固然更加自负,但也耗费了齐国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且令习惯于安逸、享乐的齐国民众感到厌倦。这种形势的发生,使得燕昭王有可能实施对齐国的复仇行为。 在乐毅的建议下,燕国派出使臣,分别向楚国、魏国、赵国进行游说,动员建立讨伐齐国的统一战线。 各国对齐?王的穷兵黩武都很担心,所以燕国的游说进行得极其顺利,赵国甚至把相印授给乐毅,以表示支持。
公元前284年,以燕国为盟主,以乐毅为统帅,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对齐国发动全面攻击。 在五国军队的打击下,齐军首尾无法相顾,全线溃败,精锐丧失。这时,摆在联军首领们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是就此收兵,共同瓜分胜利果实,一是继续进兵,彻底把齐国灭了。楚、赵、韩、魏的统帅们做了第一种选择, 而作为燕军统帅,乐毅却做了第二种选择,这应该是他和燕王的共同选择,那就是再接再厉,继续向齐国的腹地发动进攻,尽可能多地占领齐国的土地,最好是把齐国变成燕国的一部分。乐毅带领燕军直取齐都临淄,并占领之。
眼看齐国就要被瓜分,风云突变,燕昭王病逝,儿子惠王继位,继位之后,命人火速赶赴齐国前线,走马换将,让乐毅回燕国复命。乐毅能回去吗?不能。所有的人都知道,回去就成了商鞅第二。乐毅逃回了赵国,并且得到赵国的隆重接待。
乐毅长期治军,又带领弱小的燕军战胜强大的齐军,在军队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乐毅离任,导致了燕军军心涣散。坚守在莒和即墨的齐军乘机发动反击,燕军全线溃败。齐军乘胜追击,被占领地的齐国军民也在“敌后“进行骚扰。 半年之内,燕军撤回燕国,齐国复国。
但是,齐国虽然复国,却已非昔日之齐,经过这次打击,彻底丧失了大国的地位;燕国也非昔日之燕,虽然得齐地而复失,却建立了极强的自信,令诸侯不敢轻视。但下一步战国局势的发展态势,却要看正在崛起的赵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