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

一、纯属意外

赵武灵王一代英豪, 在“国际”事务中,同样发挥了自己的能量,不幸的是,他以自己的能量为赵国培育了一位克星。这位克星就是秦昭襄王。嬴姓秦国和赵氏赵国本是一个祖先。这个祖先就是传说中颛顼帝的一位后裔:舜和禹时代的益。益的部落本是游牧部落,逐渐定居,从事畜牧业,被舜赐“嬴”姓。据称大禹本来把王位禅让给了益,但禹的儿子启起兵夺权,建立夏朝。此后,益的部落辗转迁徙到了西垂,并在周平王东迁时被封为诸侯,这是嬴姓的秦国。

在这个赢姓家族中,有一位驭马能手,名叫造父,因养马有功,周穆王赐给他位于现在山西南部的赵城,以示奖赏,造父这一支遂以赵为氏,也可以说是姓赵。后来,造父的一位子孙来到了晋国,于是有了晋国的赵氏,也就有了赵衰、赵盾父子,有了三家分晋之中的赵国。同时,造父的一些子孙仍然留在秦国,这就是秦国的赵氏。重用商鞅进行改革的秦孝公车裂商鞅的秦惠文王以及我们现在说到的秦昭襄王还有后来的秦始皇,都是秦国赢姓的赵氏的子孙,所以秦始皇的名字既叫嬴政,也叫赵政。

惠文王死后,儿子武王继位,这是一位充满好斗精神又讲义气的年轻人。公元前307年,他带着亲兵、仪仗,耀武扬威地离开咸阳,来到雏阳。 秦武王在周天子的陪同下,亲眼见到了传说中的大禹留下的“龙文赤鼎”,十分兴奋。 传说两百年前楚国伍子胥力可举鼎,秦武王一时兴起,便想试试自己的力量是否可以超过古人,当然,也是以此表示对周天子的蔑视。

武王一使劲,把“龙文赤鼎”抱了起来。众人欢呼。但武王认为仅仅抱起来不算好汉, 走几步应该还是可以的吧?秦武王再运一口气、再使一把劲,抱着大鼎,勉强迈开了腿 。众人正要再次欢呼,糟糕,武王没劲了,鼎脱手,砸在了脚上。这还得了?当时就痛晕过去,当天晚上不幸逝世。 秦武王的死亡,纯属意外,也给了不少人意外的机会。

秦武王在位仅四年,死时虽然已经二十三岁,但没有儿子,而秦国却要立新君。赵武灵王得知这个消息,发挥他的“国际影响”,把正在燕国做人质的秦惠文王的一位儿子,也就是秦武王的一个弟弟接到赵国,盛情款待,并且派出使者,和燕国使者一道,将其送到秦国,建议立这位公子为秦国国君。 最后,在母亲家族势力的支持下,这位公子还是登上了王位。这位新继位的秦王,就是秦昭襄王。而因为武王的意外死亡而意外登上王位的这位昭襄王,也是赵国的先祖造父的后裔,是秦国赵氏的子孙。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秦昭襄王并没有像赵武灵王所希望的那样,给赵国带来什么好处,反倒成了赵国的克星。

二、远交近攻

在昭襄王的领导下,秦国不但挫败了齐、韩、魏、赵、宋五国的“合纵”进攻,而且取得了对东方诸国战争中前所未有的大胜利。有颗将星在秦国升起,其光芒甚至盖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将领,他的名字叫白起。 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率秦军与魏、韩联军战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这是中国有记载以来最大的“斩首”数。 公元前278年年初,白起率军攻克楚国都城郢都,烧了夷陵。白起也因功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71年,有位名叫范睢的魏国人来到秦国。范雎最大的贡献是,把秦国长期以来对东方各国战略态势的得失利弊进行总结,为秦国兼并六国制定了一个明确而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这个战略方针和当年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一样,朗朗上口、明白无误,四个字:“远交近攻”。

与东边的大国齐国结盟,打击并吞并靠近秦国的韩与魏,占有“天下之枢”,继而解决楚、赵,最后收拾燕、齐。此后秦国统一的进程,大体上就是按照范雎的这个计划进行。但是,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秦国打击的顺序。

三、梦的解析

按照范雎的计划,秦国对韩、魏进行持续性打击,不断把战线向东推进,大片侵吞韩、魏地盘。为了延缓秦国的进攻,韩国主动提出,把位于现在山西南部的上党十七城献给秦国。尽管当时上党已经被秦国从韩国切割出来,但上党的官员和百姓不愿加入“虎狼之秦”,宁愿归属赵国,毕竟是“三晋”兄弟,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家一商议,派人到了赵国献城。

对于赵国来说,这是一个烫得不能再烫的烫山芋,只要接受,就得罪秦国,就得替韩国挡枪眼。此时,赵惠文王已经去世,在位的是孝成王。《史记》中有条不大令人注意的记载,说韩国军民献上党的前几天,孝成王做了一梦,梦见自己穿着一件双色衣,乘着飞龙上天,但没能上去,掉下来的时候,发现满地都是金玉,堆积如山。这个梦使得孝成王心情大好,虽然上不了天,却可以拥有满地的金玉。但当他把这个事情告诉筮史时, 筮史的解说却令他大为不快。筮史说,双色衣说明残缺不全,飞天上不去是有名无实,金玉堆成山可望而不可即。

这个梦,显然起着推动孝成王做出决策的作用。因为就在几天后,韩国有人来献上上党十七城。孝成王召来叔父兼相国,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也知道韩国来人献上党,他认为这是大利,是上天给赵国的大礼,不接受就是违背天意。孝成王认为,这才是对自已梦境的最到位的解析。这样的好事拒之门外,不但对不起韩国兄弟,也让赵国臣民乃至天下人耻笑,这不是公开宣布赵国怕秦国吗?赵国什么时候又真正怕过秦国?孝成王决定,接受这满地的金玉。

赵军接管上党的消息传到秦国,囊王大怒。本来秦国的计划是先吃韩国、魏国,再对付赵国。上党事件的发生,改变了秦国的战略部署,得提前决战,摧毁赵国。昭襄王调兵遣将,直扑上党。但军至长平,被赵军阻住了去路。原来,廉颇领兵来到上党,察看地形地貌,驻军长平,也就是现在山西高平一带。 秦、赵两军在长平形成对峙。

四、长平之战

军队一旦形成对峙,那就是消耗战,消耗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场对峙中,秦一直是采取攻势。廉颇也尝试过进攻,但连连失利,所以坚守壁垒,不再与秦军交战。相对而言,比起有着关中、巴蜀、汉中以及三川地区丰富资源的秦国,消耗战对赵国更不利。孝成王着急了, 不断派人到前线,催促廉颇与秦军决战。但老成持重的廉颇明白,赵军固然善战,但遇上秦国的战争机器,还是以谨慎为好。

昭襄王也着急,两年时间没有拿下上党,岂不让他国笑话?比起赵孝成王只知道督促廉颇出战不同,昭襄王把眼光放在了敌国。他采纳范雎的建议,要让赵国自乱阵脚。秦国派出了间谍,到邯郸散布谣言,说廉颇虽然英名卓著,但和秦军作战就从来没有胜过,所以犯上了恐秦症,不敢出战。秦军怕的,是赵奢父子。赵奢虽然死了,但他儿子赵括精通兵法,当年赵奢打败秦军,用的就是他的计谋。

如果赵括为将,还用得着担心秦军吗?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经过赵国民众和贵族的认同,成了舆论。而舆论是可以影响上层决策的。赵孝成王接受了这股舆论的影响,主意一定,命赵括为上将,带领增援部队,开赴长平前线,取代廉颇,与秦军决战。赵括自小随军,在父亲的指导和熏陶下,精通兵法,自认为当今天下,除了秦国将领白起之外,无人是自己的对手。所以,赵括一直在等待报效国家的机会,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可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了。

儿子高兴,母亲却担忧。老太太亲自来见孝成王,请求国君收回成命,说儿子虽然谈论兵法头头是道,但缺乏实战经验,把战争看得过于简单,乃至当成游戏,当年他父亲曾经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孝成王笑了,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出息,您丈夫倒好,怎么尽说儿子的不是?

孝成王没有接受赵括母亲的请求。赵括带领增援部队,来到长平前线,立即改变廉颇的战术,筹划与秦军主力决战。昭襄王早就等着这个消息,立即做出两个决定。第一,命武安君白起日夜兼程,赶赴长平,为秦军统帅,同时严密封锁消息。第二,动员秦国所占领的靠近长平的“河内”地区,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统统编成军队,增援奔赴长平。

白起来到前线,一场空前的“斩首”行动开始了。行动分为四步:第一步,选择有利地形,深沟高垒,构筑坚固的“秦壁”,又叫“秦长垒”,白起亲自带领部分秦军在此坚守,并指挥作战。第二步,派出主力,向赵军发起攻击。赵括正在筹划与秦军主力决战, 见秦军挑战,正中下怀,率领赵军主力迎战并击溃秦军,乘胜追击。秦军打打退退,一直退至秦壁并进入秦壁。赵括指挥赵军大举进攻,但秦壁固若金汤。

第三步,早已派出的数万秦军“奇兵”尾随赵军而至,从侧后向赵括所率领的赵军发动攻击,并切断其与大本营的联系。赵括既无法攻破前面的秦壁,又无法突破后面秦军的拦截,只得就地构筑工事,以待大本营的救援。但赵军大本营也受到秦军的攻击,所以并不敢轻易救援。第四步,对被困赵军发起总攻。此时赵军已经被困四十余天,兵粮早断,内部哗变,赵括冒死突围,被秦军射杀,残余赵军及困守在大本营的赵军经过一场血战,活着的缴械投降。

此时,秦军统帅白起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将放下武器的赵军全部坑杀,仅留下二百四十人,让其逃回赵都邯郸报信。 持续两年、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上百万的长平之战,以秦军完胜而告结束。昭襄王亲临前线,犒劳将士,准备兵发邯郸。赵国是否就此成为第一个被秦军消灭的“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