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景象

一、 商汤代夏

商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在他的领导下,商族发展迅猛,迅猛到让夏感到有些不安。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夏桀囚禁了商汤,囚禁的地点叫“夏台”,也叫钧台。这个“夏台”,一般认为地点在夏曾经的都城阳翟。

夏桀既然囚禁了商汤,商汤又是怎么出狱的?有多种说法,但内容大同小异。说的是商汤被囚禁之后,他的助手们,主要有两位,一位叫伊尹,一位叫仲虺,他们弄了不少珍稀之物,而且挑选了东方美女,送给夏桀和他身边的宠臣。送礼到了,事情就办好了一半。另一半就需要商汤服软,需要他一再做检讨,一再做保证,检讨自己过去做了一些错事,他绝对没有二心;保证以后一定忠心耿耿,不再犯错。

这样一来,夏桀犯迷糊了,也许别人真的没有什么二心,传来的有关商汤的种种事情,都是有人挑拨离间?于是释放了商汤。大家又要问了,夏桀怎么这么愚蠢?其实很难说是愚蠢。第一,当时的形势并不十分明朗,夏桀固然感受到商族发展的步伐,但一定有随时可以掐死商汤的自信;第二,在当年,像商汤这样不是太听话、这样对夏桀有冒犯的部落领袖应该不是一个两人,他们被夏桀请到夏都“做检讨”是十分正常的事,不可能个个都杀;第三,以诸侯共主或者国王的权威,囚禁有些违规的部落首领,逼着该部落向夏朝进贡。

被释放之后,商汤从两个方面加快了取而代之的准备。一方面,发展商族自身的力量,扩大商族自身的势力,这是对夏桀发动战争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是联络,联络对夏桀不满的部落,建立起反夏统一战线。在这个过程中,商汤还需要表现出和夏桀的不同。夏桀的特点是残暴、贪财,商汤就反其道而行之。

商汤一次外出,见到山林中有人张起了天罗地网,还不断向上天祈求:四面八方禽与兽,尽数投入我网中!商汤见了,命人将网撤去三面,仅留一面,也向四方宣告:想往左的往左,相往右的往右,赶快离开吧;有不听劝告的,你就入网吧!这个“网开三面”的故事很快传遍四方,各个部落都知道了。人们不禁感叹,商汤的德行太好了,连禽兽他都关爱,何况人呢。商汤的统一战线更加壮大了。

在做了多方面的准备之后,商汤带领着拥护他的各部落,向夏桀发起了攻击。夏桀战败,逃奔鸣条;再战,又败,最后死于南巢。不少研究者认为鸣条应该在今河南省封丘以东。

二、 浪子回头

继禹、启父子之后,商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朝,并把商族活动的中心区亳作为都城。商汤死后,两个儿子先后继位,但为时都很短,一个在位两年,另一个在位四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王位传到了太甲。太甲是商汤长子太丁的儿子,但是,商汤还健在的时候,长子太丁就死了,由太丁的两个弟弟先后继承了王位。六年之后,太甲接班了。

商汤的这位长孙太甲,有点儿像大禹的孙子太康。有记载说他继位后三年时间的表现是:“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见事不明,性格残暴,不遵祖制,失德乱性。这样,政局就容易动荡了。

但和太康不同的是,大禹为孙子、夏启为儿子留下了江山,却没有为他留下人才。商汤却不同,他不但给孙子留下江山,还留下了管理江山的人才。这个人才就是伊尹。有记载说,伊尹出身寒微,但胸怀大志,曾经到过夏都,谋求发展,但所见所闻,让伊尹失望有。后来又听说商汤的仁与德,就相投奔商汤,但无由得见,于是投身到一位贵族家里做奴隶,但他不是一般的奴隶,是有高超厨艺的奴隶。

这位贵族有一个女儿是商汤的妃子,伊尹先以自己的厨艺打动妃子的家人,再打动妃子,然后通过她而打动了商汤。通过美食,伊尹得到了商汤的欣赏。令商汤更为吃惊的是,一位厨子,竟然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社会管理、国家治理胸有成竹。老子有句名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许就是从伊尹这个厨子那里得到的启示。

商汤一旦发现伊尹有治国之才,英雄不问出身,立即选拔他为国相,共同商讨兴商灭夏的大计。商汤的许多作为,包括三面撤网的舆论,也许都是伊尹参与策划的。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商汤的子孙,特别是对商汤的长孙太甲,倾注了心血和智慧。但是,太甲三年的表现,太令伊尹失望。伊尹采取了断然措施,“放之于桐宫”。这个“桐宫”是商汤的墓地,伊尹让商王太甲在祖父商汤的墓地停职反省。

所幸的是,据“主流”史料记载,太甲竟然反省得很好,于是,几年之后,伊尹把他从桐宫请了回来,重新做国王。太甲痛改前非,遵守祖宗的法制,克制自己的行为,商朝上上下下和谐了,社会稳定了,经济也发展了。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太甲这个浪子在伊尹教诲与惩治下回头了,开创了商朝的发展时代。

三、 盘庚迁殷

虽然说太甲时期商朝进入一个发展期,但时间一长,各种问题又出来了。由于统治者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矛盾的激化,还有黄河河道的变化,等等,商朝发生了不断的迁徙、不断的内乱。这个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经历了六世九王,被称为“九世之乱”。一直到第二十位国王盘庚继位后,局面才得以改变。

鉴于商都的所在地近黄河,黄河时常为灾,而且这个地方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所以盘庚决心再次迁都。迁到了哪里?迁到了殷,所以历史上把这个事情叫作“盘庚迁殷”,商的国名也成了“殷”,人们习惯称其为“殷商”。那么“殷”在哪里?《史记.殷本纪》说:“涉河南,治亳。”但这个“亳”又在哪里?由于《史记》说是在河之南,所以人们都把眼光盯在了黄河以南,有认为是迁回到商的发祥地“南亳”(今河南商丘东南)的,也有认为是迁到了商汤定都的北亳(今山东曹县以南)的,还有认为是迁到了“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

这个谜团一直持续了三千多年,一直到20世纪殷墟的发掘,才“貌似”被破解。1899年,这是清朝的光绪二十五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无意中发现用来作药的“龙骨”上刻有文字,经仔细辨认,王懿荣发现,这些所谓的“龙骨”,其实是一些龟甲和兽骨,上面的一些刻划痕迹,也被他逐渐辨认出来,有些像“山”字、“水”字、“日”字等等。王懿荣又惊又喜,原来这些 龟甲和兽骨之上,竟然刻着中国古代文字,它们的历史肯定比大篆、小篆都要早。

这些刻有古文字的龟甲兽骨,都来自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从1928年到1937年,当时民国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队,在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主持下,在这里进行了持续十年的十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将近二万五千片这种龟甲兽骨。而且,还发掘出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以及其他的王室器物,包括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人们认为这才是当年盘庚所迁的殷,并把安阳小屯村的商代遗址称为“殷墟”。

这些考古发现证实,安阳小屯村原来是商晚期的国都。而在盘庚之后,并没有商朝迁都的任何记载。于是这个谜团基本解决了,原来盘庚所迁之殷,盘庚迁都的地方,是在黄河之北的安阳,而非黄河之南的偃师或其他地方。

四、 武丁传奇

商朝武丁为王的时候,国力达到极盛,我们所知道的商朝的许多对中华文化的创造,如青铜器、甲骨文、耕作技术与酿酒技术等,也正题在这个和谐和稳定的环境中得到发生、发展并且繁荣的。

一天,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圣人”,名字叫“说”。于是武丁让善画者把梦中所见的圣人画成图,让人们到各处去寻找。结果还真找到了,他这是一个在建筑工地上服役的罪犯。武丁一见,却是大喜过望,这正是梦中所见的“圣人”。因为是从傅岩找到的,所以以傅为姓,这位圣人就叫傅说。在傅说的帮助下,殷商走向了极盛。

武丁还得到了多名杰出女子的帮助,最著名的就是武丁的王后“妇好”。甲骨文中有关于她的记载,说她曾经带兵万人出征,并取得了赫赫战绩。1976年,妇好墓在殷墟被发掘出来,在这个墓中,出土了两件青铜大钺,一以龙纹为饰,一以虎纹为饰,每件近二十斤,据推测是妇好当年用过的兵器,又是权力的象征,类似“权杖”。

还有一位甚至更著名,是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名叫“戊”。但是,我们所以知道武丁的这位名叫“戊”的王后,是因为“司母戊”大方鼎。这个高133厘米、重近1吨的青铜巨鼎,是武丁儿子祖庚或祖甲时候铸造的,用以祭祀他们的母亲也就是武丁的王后。当然,有专家认为,这位名叫“戊”的武丁王后,应该就是刚刚说过的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