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东征、平定了“三监之乱”后,西周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在位的时候,有记载说是:“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夏商周年表》,成王在位二十二年、康王在位二十五年,除去周公东征的几年,加在一起也就是四十多年,西周的统治,周天子的权威在经过半个世纪之后,重新遭到挑战。
康王去世之后,儿子昭王继位,受到了来自南方诸侯的挑战。昭王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南巡至渗水并死在了那里。昭王死后,儿子穆王继位,受到了来自西部民族的挑战。穆王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发动了战争,但并没有取得效果。穆王之后,共王、懿王、孝王、夷王相继,到了厉王,挑战一直在继续。这些挑战来自何方?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来自被周天子“赐土赐民”并曾经拥戴周天子的诸侯;第二,来自周天子统治下的“平民”;第三,来自散布在各地的游牧民族或狩猎民族。
经过几十年的和谐进步、协调发展,不仅周王室直接控制下的京畿地区在发展,诸侯国控制下的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那么,发展以后给西周带来了什么麻烦呢?第一,“天子”和“诸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激化。第二,诸侯与诸侯、地方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激化。第三,京畿内部、诸侯国内部的矛盾激化。
所有这些矛盾,都可以视为对周天子的挑战。为了维护权威,对于不买账的诸侯,周天子不得不和当年的夏王、商王以及周公一样,对他们进行讨伐。然而,周天子的军队未必每次都能战胜诸侯。这样,诸侯们就越来越觉得,周天子也未必那样强大、那样神圣不可侵犯,不听话的也就更多了,周天子的权威自然也就日渐衰弱了。
衰弱了怎么办?有想法的周天子总是想重振雄风,周厉王就是这样的周天子。但是,要重振雄内,要重温强国梦,就要有强大的军队,直接面临着的就是经费问题,那怎么办?周厉王有自己的办法,因为他手下有高人。
周厉王手下的高人名叫荣夷公。这位荣夷公本来也是诸多诸侯国中的一位国君,他的这个诸侯国的国名叫“荣”,也是姬姓子弟,地位很高。厉王的时候,这位荣夷公是卿士。对于经费问题,荣夷公提供了一个字的办法,那就是“夺”。夺有两种夺,一是迅速抢占那些贵族及平民还没有来得及占有的资源,把这些山、这些水、这些土地先行占有;二是向正在被贵族和平民占有的资源伸手,要求共享这些资源。这个行为在当时大概属于“创举”,因为无论是夏舛还是商纣,虽然都有夺取物品的行为,但都没有垄断资源。人们普遍认为,厉王的行为显然是“与民争利”,它既冲击了利益底线,也冲击了道德底线。
因为,从周文王到周武王,从周公到成王,所有向上天发布的祭文、向民众发布的诰文都在宣传一个神话,说周天子受命于天,要敬天保民、以德配天,所以,他应该保护人民,应该在各种利益冲突中保持中立。而此时,周天子却成为了利益的一方,因此他的道德形象就轰然倒塌了。既然德配不上天,那么你的合法性就要遭到质疑。通过国家的强制,让国王垄断资源,这就是与天下人作对,这样的国王、这样的国家,还能长久吗?
但话说回来,周厉王和荣夷公的做法,尽管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与民争利”,却反映出一种趋势,一种国家垄断资源的趋势。这个趋势在此后我们讨论管仲、讨论汉武帝时将要涉及,因为从那时开始,它将成为中国历代集权统治、专制君主的经济基础,成为一种经济“常态”。
社会舆论在威力是巨大的。一方面是财源滚滚,一方面是怨声载道,周厉王名声、西周政权的名声也在财源滚滚的过程中越来越狼狈了。怎么办?周厉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用暴力对付舆论的统治者。在高压政策下,没有人敢发牢骚、说怪话了,负面舆论一时间销声匿迹了。周厉王耳根清静了,很高兴。他把曾经劝他不要把利益之网收得太紧的召公招来,非常得意地说,你看看,如今没有人敢说三道四了吧!
召公是周厉王的辅政,名虎,所以叫召公虎。召公虎看着周厉王得意扬扬的样子,说出了一个著名的道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让民众说话,犹如泄洪。洪水有出口,灾情才能控制;民众有说话的地方,不满才容易宣泄出来。但周厉王正沉浸在财富滚滚而来,民众道路以目的自我满足之中,根本听不进召公的劝说,继续我行我素。
周厉王在位的第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民众运动,当时称为“国人暴动”。。
这个时候的周厉王怎么办?他和一切统治者一样,当群众发动起来之后,应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立即和民众对话,进行解释,争取获得谅解,但周厉王不敢面对群众;第二种选择,镇压。但镇压是需要军队的,王宫的卫士本来就是在平民中征集来的劳役,也对周厉王的所作所为不满,也加入到国人的行列,并引导入宫,这样就无法镇压。剩下的只有最后一条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于是,周厉王带着一些随从,落荒而逃,一直逃到了距离镐京有千里之遥的霍。这个地方我们曾经说过,说周武王死后,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了“三监之乱”。这个霍就是当年霍叔的封地,现在山西的霍州。这个时候人们信任的,是曾经劝说过周厉王的召公虎,由他和周公(当然是后世周公)共同管理这个国家。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国人暴动”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一个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的局面,称之为“周召共和”。
这一年,《史记》称之为“共和元年”,公历则是公元前841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既是因为这一年,民众用集体的力量,赶走了一个自己讨厌的国君,表现出了人民的力量,还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这一年开始,直至今天,中国的历史记载主体脉络清晰,从未间断。这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办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以帝王年号纪年,比如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明太祖的年号是“洪武”、清圣祖的年号是“康熙”,于是就用贞观元年、洪武二年或康熙三年来进行时间的定位。在西方,则是把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此后便是公元2年、3年,一路下来。耶稣诞生之前,则为“公元前”,比如共和元年,距离耶稣诞生还有841年,所以我们说是公元前841年。
我们研究中国的历史,习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这样更有历史感。但是,我们又把帝王年号和公元年对应起来,这样就容易站在当代的立场看待中国历史。比如,国人暴动是在公元前841年,那是发生在距今两千八百多年前的事情。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在距今两千八百年前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的人们在干什么?比如古希腊,相传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公元前776年);比如古罗马,相传在这个时期开始建罗马城(公元前753年)。而另外一些文明古国,如建起了雄伟金字塔的古埃及,这个时候则正陷入分裂并面临外族的威胁,有些和西周相似。于是,我们可以有一种全球的眼光,可以站在全球史的立场上,来讨论中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