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孔宋家族纵横中国政坛,三度下野真相,攘外必先安内(上)

成为宋美龄教友、张学良义兄;三度下野后再出山,进入“蒋委员长”时代

 

左图:蒋介石在办公室内手书军令

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已经取得名副其实的军事强人身份,坐拥各项来自财阀的经济支持与优惠,不过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的幕僚更打算借与论压力,通过制定训政约法,让蒋介石当选总统,进一步独揽大权。但是蒋介石的大动作,却立即受到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坚决反对,刚刚一统天下的蒋介石,为了贯彻选上总统的意志,这一次也吃了秤砣铁了心,一不做二不休,擅自把胡汉民软禁在汤山,来个眼不见为净。

但是将介石的做法激起了强烈反弹。虽然蒋介石辩称胡汉民“越法失言”,必须有所处置,但在舆论批评、广州方面高度不满的情绪下汪精卫再度流亡到广州,串联孙科、陈济棠、李宗仁发动粤军力挺胡汉民,要求蒋介石下野,立刻释放胡汉民,并宣布成立国民党中执会特别会议,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以“剿共”讨蒋为号召,于 1931 年 7 月出兵,再度造成宁广分裂,内战情势一触即发。

 

右图:“918”事变时,蒋介石正乘舰自南京赴江西“剿共”。21日,蒋介石回到南京,22日,南京市国民党党员举行抗日救国大会,蒋发表演说,但仍下不了抗战决心

只是恰逢“九一八”事变发生,张学良在国民政府“现非作战之时”的不抵抗政策下,退出东北,让东北在百日之内沦入日军手中,引发国人高度悲愤,连带给广宁双方极大的压力,终于在民意催促下决定谋求合作。

蒋介石为求化解民愤,迅速决定释放胡汉民,并与胡、汪在上海见面,但是受迫于学运、工运、清议人士以及军方要求立即抗日的压力,蒋介石无法不作响应,经多次谈判后,他终于在 1931 年 12 月 15 日第四度宜布辞职下野,交出政权、党权、军权,国民政府迅速改选林森为主席,改采内阁制政府,由汪精卫担任行政院长,但由于不满蒋介石未遭到实质处分,广州国民政府虽然自行取消通令,但仍设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仍维持半独立的状态。

蒋介石从软禁胡汉民、被迫下野,到重新出山出任全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权位还是不动如山,但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态度蛮横,国民政府迟不动作,早引起国人不满,当时担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的张学良更是首当其冲,因此汪精卫甚至以辞去行政院长职务,迫使张学良同样辞职下野谢罪。

 

孙科内阁维持一月后宣告辞职,蒋介石重回中枢,形成蒋主军、汪主政,蒋汪共务党的局面。图为蒋、汪、黄郛合影
蒋介石会见请愿的学生,表情木然沉郁,似在倾听又似在解释,这是蒋介石少见的与学生运动者们的现场会见场面
蒋介石喜欢在每到一地视察时,与其官兵合影,以示亲善威仪
1933年,蒋介石气势汹汹,校阅部队讨伐十九路军“闽变”
蒋介石与西路军总司令何健一同视察何部官兵,蒋幻想快速解决苏区红军问题
1932年,蒋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竭力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图为蒋介石校阅学员

 

 

 

(左图为蒋介石与张学良合影)

虽然当时国内外压力纷呈,蒋介石依旧不改“剿共”主张,并立刻展开军事部署防堵红军扎根。因此蒋介石先自任西北“剿匪”军总司令,并调张学良担任副总司令,企图坐山观虎斗,让东北军、西北军与红军直接对战。

但没想到就在 1936 年 12 月 12 日,担负“剿共”任务的将领张学良及杨虎城,于西安扣押了蒋介石,爆发西安事变,酿生了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张学良于当天致电宋美龄,强调兵谏只是为了敦促蒋介石反省,全力抗日、容纳各党各派,停止内战。

西安事变的发生让国民政府方寸大乱,主战、主和意见相持不下,何应钦、戴传贤等人主张出兵攻打张学良,陈立夫、陈果夫等人则主张尽速谋和;宋美龄认定是中共唆使事变发生,因此除了联系宋子文协助外,还火速委托行政院长孔祥熙出面与苏联代表联系,希望苏联介入放人。

12 月 22 日,宋美龄在西安见到被软禁的蒋介石。宋美龄的到来让蒋介石的情绪大为缓和,并且同意宋美龄、宋子文与张学良等人展开正式协商,在宋美龄居中穿梭下,双方终于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中共方面对和平解决、全力抗日的结果表示愿意接受,并表示愿居中折冲将仍在苏联的蒋经国释放回国。
经过与宋家兄妹协商后,张学良于 12 月 25 日,在未与杨虎城、周恩来商量的情况下,片面决定正式释放蒋介石返回南京,并决定陪同蒋介石亲赴南京,以请罪之身推动国内政党和解、全面抗战。

张学良随即遭到扣留,并遭判有期徒刑 10 年,褫夺公权 5 年;虽然蒋介石对外强调将予以特赦,却仍以军事委员会管束的方式,软禁张学良长达半世纪。

 

蒋介石的行伍作风与迷信军事力量的做派,是他与其他各地军阀的重要区别
中共中央红军抵达延安后,蒋介石杀气腾腾,组织西北力量围剿
蒋介石巡视西北,对军事干部点名训话后席地会餐
蒋张表情异然,一天之后的12月12日,蒋介石被张扣押
蒋介石与西安事变中的随行人员合影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由宋美龄陪同到武康山压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