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人摆脱了羁绊,可以毫无顾忌地走向全面战争了。此时,在焦灼情绪的笼罩下,中国犹如一只随时要爆炸的火药桶。城市里,街头的抗日演讲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民众;流浪的东北难民和学生在悲惨境地中的苦闷歌声在广袤田野上回荡;上海成立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宋庆龄,甚至来到监狱里要求与抗日爱国人士一起坐牢;国民党广东实力人物陈济棠和广西实力人物李宗仁联合向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发电,要求抗战。
接着,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把第一、第四集团军改称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北上抗日。粤桂两军在湖南境内与蒋介石的中央军发生军事冲突,“两广事变”的爆发震动全国。而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决意国难当头之际联合中国可以联合的所有力量进行抗日作战,为此可以放弃多年来用无数共产党人的鲜血和生命顽强坚持的政治主张。自此,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政策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呼吁下,国共双方开始了政治接触,牵制中国军力甚大的内战有了停止的希望。突然,中国的西北部传来捷报:绥远省政府主席、中国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不但与日军打了一仗,而且打赢了!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日伪军五千余人在大炮、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向红格尔图中国守军猛烈攻击,傅作义亲往前线指挥反击,在中国军队三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和一个炮兵营的反攻下,日伪军的指挥所被摧毁。紧接着,傅作义又集中了一个骑兵团、三个步兵团和炮兵、装甲车分队各一部,向日伪军奔袭而去,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重要军事据点百灵庙。百灵庙的收复,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坚决的对日作战,第一次通过作战从日军手中收复失地。
绥远抗战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自信。距绥远战场并不远的东北军官兵情绪激荡,这些由于丢失了东三省而饱受中国人指责的官兵大多数是东北人,而他们之所以驻扎在陕西,也正是国民政府按照日本人意愿设防的结果。东北军的将士在张学良面前痛陈,即使中央政府不同意,他们也要组织队伍与傅作义一起打日本。而张学良自东三省丢失后,一直戴着“不抵抗将军”的帽子,傅作义绥远一战便成为全国英雄,这深深地刺痛了张学良的爱国之心。
此时,蒋介石身在西安,他的目的是指挥三十万大军对共产党中央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因此,当张学良向他表示要率部支援绥远抗日时,受到了蒋介石的严厉训斥。认为“剿共已达最后五分钟”的蒋介石,只给张学良两条路选择:一是前往剿共,攻入陕北苏区,把共产党斩尽杀绝;二是把东北军的阵地让出来,让中央军剿共,东北军将被调入福建。张学良无从选择,与蒋介石争辩也没有结果。于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东北军的将士们扣押了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十二月二十五日,西安事变在中国各方政治力量特别是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和平解决,蒋介石在张学良的护送下返回南京。从中国对日关系的角度讲,西安事变与其说是一次兵变,不如说是中国东北军官兵压抑甚久甚深的情绪总爆发。虽然扣押了蒋介石,但东北军官兵没有任何伤害蒋介石的意图,更没有从国民政府夺权的目的,他们只想上战场与侵略自己故乡的日本人拼命。
一九三七年到来了。中国人保卫国家尊严和生存权利的渴求达到了顶点。对入侵中国急不可耐的日本军人的焦躁也达到了顶点。无论如何,日本面对的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巨大国家,他们要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可他们真的了解中国吗?一九三六年,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关东军长春特务会议上作了秘密报告。报告对当时中国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松室孝良看来,中国人只关心自我不关心国家,只想获得利益不愿承担责任,为了满足一已之权欲或物欲甚至能够“甘心祸国”,而中国军队“变兵为匪”扰乱甚深,作为军人“正式作战反多败“。此种种劣质,足以让日本军队”不战而胜“。
那么,日本人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吗?日本人对中国共产党军队表示出担忧:此种红军,实力雄厚,战斗力伟大,其苦干精神,为近代军队所难能。其思想极能浸澈民心,以中国无大资本阶级,仅有小的农工阶级,即被煽惑,竟由江西老巢绕华南华中华西趋华北,转战数万里,备历艰辛,物质上感受非常压迫,精神上反极度旺盛。彼等善能利用时势,抓着华人心理,鼓吹抗日,故其将来实力,不容忽视。最终,日本人担心的是“中国的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基于此,松室孝良强烈主张,趁着中国人的“恐日病”正在流行,日本军队要赶紧行动,“乘势进攻,夺取特殊之权益”。
这就是一九三六年的时候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这就是日本对中国所持逻辑的根基。这样的逻辑操纵着日本的战争机器全面启动了。政客的狂躁、军人的狂热以及对丰饶生活的全民性蛊惑,所有引发战争的条件,在历史的这一时刻似乎都具备了。日本政客和军人从来没有彻底解读中国和中国人的意愿,看待中国,他们只有“文明人”对“野蛮人”的狂妄、傲慢以及残忍,他们所秉持的逻辑令其自我膨胀异常疯狂又极度顽强。两个近在咫尺而心隔万里的国家之间一旦爆发战争,便无人知晓:战争将持续多久?战争将索取何等代价?战争的结局到底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