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王树增著

序章: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5)  

 

日本关东军在一九三二年策划的两件事出乎中国人的预料。在中国东北,日本人突然将前清末代皇帝溥仪请了出来,就任满洲国执政。一九三四年,溥仪正儿八经地在东北“登基复国”,并把这个“国家”叫作“满洲帝国”。这一古怪事情,从策划到实施,是日本关东军用特务手段制造的。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参谋部就已决定:必须使中国东北地区“脱离中国本土”。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独立国,扶植一个傀儡政权,然后把东三省并入日本版图。为了配合这场闹剧,在中国上海,日本人又开始制造“事变”了。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八日下午四时,日本和尚天崎启升和水上秀雄等在上海街头受到袭击,不久后日方宣布水上秀雄因伤重死亡—这显然又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接下来的事情没有悬念:日本国内大力渲染中国的的野蛮和无理,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向上海市长提出严重抗议,要求中国正式道歉,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取缔抗日运动和抗日团体。国民政府担心战火蔓延至整个长江流域,示意上海市长吴铁城尽一切可能避免与日本全面开战。因此,上海市政府表示将“逮捕及严惩纵火杀人之罪犯”,同时希望事件能够“从速解决,以息纠纷,而睦邦交”。但是,二十八日晚九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中国上海附近的海岸登陆了。午夜时分,日军向上海闸北一带发起攻击。“一二八”事变爆发。

率领日本海军作战的,是第一外遣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他曾扬言,只要战斗开始,他一挥动日本国旗,中国军队就会落荒而逃,用不了四个小时,日本海军就能占领整个上海。然而,战斗真的打响后,盐泽幸一才明白,“九一八”事变没有在上海重演,坚决抵抗的中国军队令日军举步维艰。守备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第十九路军,其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和第十一军。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第十九路军设防京沪地区,全军官兵三万三千多人。一月二十二日,村井仓松以保护日侨为名,要求驻守上海闸北地区的第十九路军后撤三十公里。第十九路军得知消息后,于二十三日召开营以上干部紧急会议,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分别发表了讲话,其核心内容是:“死力抵抗”!第十九路军同仇敌忾的态度令军政部长何应钦十分不安。二十七日深夜,何应钦连续致电蔡廷锴,要求第十九路军不可妄动。二十八日,日方发出最后通牒,限第十九路军即日撤出闸北,防区由日军进驻,遭到蔡廷锴的拒绝。战事随即爆发。

第十九路军和增援而来的第五军拼死抵抗,日军先败于吴淞,再败于庙行。惨重的伤亡令日军不断增兵,最终使攻击上海的总兵力达十万以上。第一外遣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因指挥不利被撤职。这一刻,中国人对日本积压甚久的仇恨火山一般爆发了。全中国都注视着上海,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表达 对第十九路军的声援。第十九路军官兵在前线还看见了两位著名的夫人: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身穿白色护士服为伤员服务,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五天之内组织上海妇女为前线赶制出三万套御寒棉衣并亲自送上前线。近代以来,对于日本,中国已经忍了太久。中国人已经不能再忍了。日本人发现,中国国民政府的态度也开始强硬起来。

一九三一年底,蒋介石因对日立场软弱受到内外夹攻,再次被迫下野。国民党召开四届一中全会改组政府,由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孙中山之子孙科出任行政院院长,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常委。一九三二年初,严重的财政危机令南京政府几乎无法运转,上任不到一个月的孙科被迫辞职。一月二十八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院长。当夜“一二八”事变爆发。第二天,蒋介石复任军事委员会常委,负责调动军队,指挥对日战事。三十日,国民政府宣布将首都迁至中原的洛阳。

二月一日,蒋介石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日作战计划,决定将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司令长官张学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为第二防卫区,司令长官蒋介石;长江以南与闽浙两省为第三防卫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两广地区为第四防卫区,司令长官陈济棠。十四日,国民政府军政部令陆军第八十七师(师长张治中兼)、第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以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唐光霁)合编成第五军,张治中为军长,紧急增援上海。二十一日,蒋介石令陆军第十师(师长李默庵)、第八十三师(师长蒋伏生)紧急开赴浙江。二十二日,蒋介石令驻扎河南的陆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于二十七日前抵达浦镇;二十三日,蒋介石令陆军第九师(师长蒋鼎文)集结于杭州;二十九日蒋介石令陆军第四十七师(师长上官云相)由镇江赶赴昆山。

三月初,国民党在洛阳召开四届二中全会,蒋介石被推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参谋长,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陈枢铭、李烈钧、陈济棠成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会议发布宣言,号召“全国军队,应抱同一长期抗战之决心”。那时候,汪精卫和蒋介石在对日立场上基本一致,即一面交涉,一面抵抗。蒋介石表示,一旦超出“忍受之防线”,就要与日本拼个鱼死网破。“交涉必须定一最后防线与最大限度,此限度至少不要妨碍行政与领土完整,即不损害九国公约之精神与不丧失国权也。如果超此限度,退让至不能忍受之防线时,即与之决战。虽至战败而亡,亦所不惜。”这是蒋介石首次在对日关系上使用“决战”二字。

日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国际干涉。策划“一二八”事变的初衷,是各列强对日本的制约或制衡很碍事,需要“在上海搞出一些事来。现在,事变搞出来了,”满洲国“成立了,但列强的强硬干涉却让日本招架不住了。中国的上海不是位于东北地区的沈阳,列强们各自在上海都有重大的经济利益。由此,日军对上海的攻击立即引起列强们的严重不安,英国和美国的军舰迅速向上海开进,同时两国的领事也立即出面调停。英美调停没有效果,国际联合会站出来了。一九三二年二月十六日,国际联合会各会员国发出呼吁,要求日本政府注意盟约的第十条:”凡有违反该条而致侵害任何国联会员国领土之完整,及变更其政治独立者,国联会员国均不应认为有效。“这是国际联合会第一次单独针对日本而不是同时针对中日双方发出的呼吁。国际联合会的明确倾向,让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九三二年五月五日,中日双方在上海英国领事馆内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这是一个带有侵辱中国主权内容的协定。《协定》规定了中日在上海地区的驻军范围;规定了由列强国“共管”地区的范围;要求中国政府在浦东、苏州河南以及龙华对岸的若干地区不驻扎军队;要求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换防调离上海。这等于是间接承认了日本军队可以驻留在吴淞、闸北、江湾等地,而中国军队却不能于上海周边布防。由此,日本人的目的已然达到:军队进驻掌控中国政治和经济命脉的长江流域;在成功地转移国际视线后,中国的东三省已在日本的绝对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