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危机四伏的“一刹那”(1)

一九四0年盛夏,日本人以为他们看到了结束战事的契机。与重庆方面展开的秘密谈判,日本人制订的代号是“桐工作”。 日本方面确定,此项工作由曾任日本驻华武官、现任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的今井武夫大佐以及刚从香港返回日本、出任参谋本部中国班班长的铃木卓尔中佐共同负责。铃木卓尔随即以“语言军官”的身份返回香港,开始了“桐工作”的前期准备。

铃木卓尔回到香港,请求香港大学教授张治平从中斡旋,促成他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弟弟宋子良会面。宋子良时任中国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公司总经理,常住香港。宋子良听说此事,一开始断然拒绝,之后又答应可以会面。于是,一场扑朔迷离的政治游戏拉开了序幕。

参与“桐工作”的日本人,此前谁也没有见过宋子良。宋子良不但按时抵达秘密会见地点,还带来了重庆方面的立场:一、中国准备在日本尊重中国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希望得到美国等第三国的调停;二、谈判前实行停战,日本方面必须保证谈判成功后从中国撤军;三、日本方面应该信任国民政府有镇压共产党武装的能力。

铃木卓尔与宋子良见了三次面,他渐渐觉得眼前的这个人并不是真的宋子良。他让人从门锁的钥匙孔里秘密拍下宋子良的照片,把照片送到南京伪政府让周佛海和陈公博等人辨认。但是,放大数倍的照片依旧清晰度不够,两人一会儿说可能是一会儿说不太像。 日本投降前夕的一九四五年六月,日军逮捕了一名“重庆间谍”,审问时被担任过“桐工作”现场翻译的日军军官认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当年在香港与铃木卓尔周旋的“宋子良”,其实他是重庆军统局头目戴笠派出的一名特务。

与“宋子良”有了接触后,日本方面批准正式开展“桐工作”,并阐明了下列谈判条件:中国承认“满洲国”;重庆政府放弃抗日容共政策;与汪精卫合作;日军驻扎华北和蒙疆;华北和长江下游实行日中经济合作;治安恢复后日军可撤走防共协定以外的兵力;日军在海南岛建立海军基地,等等。“桐工作”开始进入讨价还价的正式谈判阶段。

一九四o年三月七日夜,双方在香港东肥洋行举行正式会谈。会谈一开始就进入了三个最为重要的议题:中国抗日问题、承认“满洲国”问题以及共同防共问题。日方代表要求国民政府放弃抗日政策,重庆代表没有反驳,说如果实现了和平自然就不抗日了;关于承认“满洲国”,重庆代表没有断然拒绝,但要求这个问题拖延一下再说,理由是如果中国承认“满洲国”,势必损害国民政府的形象,会失去国际上的信任和援助 ;关于“日中经济合作”,双方一致认可。只是,在与汪精卫合作的问题上,重庆代表没有表态。会谈持续四天,双方签订备忘录,然后各自回去汇报。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终于找到了他认为合适的门路和关系,即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于是,司徒雷登专程赴重庆,向蒋介石传达了这样的口信:如果重庆方面有诚意,改变抗日容共政策,同意与汪精卫合作,日本就有与国民政府积极接触的意愿。

蒋介石的回答颇为照顾这位著名美国人的面子:中国决心与日本打下去,除非美国出面调停;为与日本作战到底,中国愿意向美国申请贷款;至于与日本方面接触,日本必须首先废除“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且要放置“满洲国”等问题。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国民政府才可能与日本谈判。而与汪精卫合作,蒋介石断然拒绝。他告诉司徒雷登,无论是日本人的谈判还是美国人的调停,关于这一点想都不要想。

四月中旬,日本人等来了重庆的正式反馈:鉴于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政权,鉴于重庆军政内部对谈判存在相反意见,更鉴于中国共产党“收复失地”的坚决立场,日本方面必须重新考虑承认“满洲国"和在华驻军等条件,不然谈判难以继续下去。谈判似乎就这么中止了。尽管今井武夫和铃木卓尔返回东京作汇报时,仍旧认为事情并非完全绝望,一个月后很可能会有进展,参谋本部也同意再做一番努力,可是中国方面完全没了动静。对于中国历史来讲,这是一个危险时刻。

没有史据表明蒋介石想对日投降。 如果必须给蒋介石此刻的行为寻找依据的话,恐怕有二:首先,在反共问题上他与日本人有共同利益,至少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其二,用与日本接触的方式提醒美、英,世界大战已经开始,如果不想失去中国这个重要的亚洲战略基地,就必须加强对中国抗战的实质性援助,因为一旦中国屈服于日本,除了美、英等列强在亚洲的利益化为乌有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的结局?

进入一九四o年以来,欧洲不断传来德军所向披靡的消息。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后,德军迅速北上吞并丹麦,同时向挪威发出最后通牒。挪威国王哈康七世拒绝投降,英、法两国援军遭到德军重创后撤退,挪威绵延两千多公里的海岸以及重要城镇均落入德军之手。五月十日,德国空降兵空降阿姆斯特丹,荷兰女王逃亡伦敦,五天后荷兰武装部队总司令向德军投降。十三日,德军突入比利时,三天后布鲁塞尔沦陷,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

在法军认为德军根本无法突入的阿登地区,德军只用了一天就突破了法军防线。德军装甲部队直逼巴黎,英、法联军三十五万人被困在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为把仅剩的部队撤回英国本土,英国海军部动员了英伦三岛上所有的船只,从军舰、货轮到游艇、帆船。突然,不知为什么,希特勒下令德军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于是,被困在海滩上的英、法联军,至少有三十三万余人得以通过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