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祖国万岁(8)

师长戴安澜选择了第二条路,原因很简单:他要把他的官兵全部带回祖国去。第二○○师避开交通干道,在密林中走小路,寻找日军的缝隙向北穿行,不但沿途会合了第五军游击司令黄翔率领的军补充第一、第二团,还收容了第六军的两个营以及第六十六军新编第二十八师一部。但是,当第二 OO 师在朗科地区通过西保至摩谷的公路时,突然遭到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两个大队的伏击。

猝不及防中,第二 OO 师官兵拼死抵抗,除士兵大量伤亡外,师参谋主任董干,五九九团团长柳树人、副团长刘杰,六 O 团团长刘吉汉相继阵亡。更为严重的是,戴安澜师长倒在了路边的草丛中,他的胸部和腹部都中了机枪子弹,血流如注。仓促包扎后,戴师长命令部队立即出发,朝着军主力所在方向日夜兼程。

当时,日军突入中国国境,畹町、芒市、龙陵和腾冲等地相继失陷,但第二○O 师官兵依旧顽强地朝着中缅边境走去。他们用担架抬着戴安澜师长,在瓢泼大雨中踩着密林中的泥泞艰难跋涉。没有粮食,没有药品,戴安澜伤口溃烂,浑身泥血,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而只要他偶尔从昏迷中醒来,总是问离国境还有多远。

五月ニ十三日,第二 O0 师官兵终于突过日军在南坎与八莫之间的空隙,开始朝着云南腾冲方向前行。二十六日,官兵们抵达了中缅边境的茅邦村。戴安澜师长最后一次醒来,要求给他换上干净一点的军装,嘴里喃喃地说着:祖国万岁!----在抗日战场上身经百战、屡建战功的戴安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未满三十八岁。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这是戴安澜师长在同古战场上写下的遗言。中国陆军第二00师和他的师长戴安澜终于回国了。在边境线上,一位老华侨闻知戴师长殉国,把为自己准备的一口楠木棺材献了出来。戴安澜灵柩运回昆明时,沿途百姓设灵祭奠。昆明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在戴安澜的妻子和子女以及第二 OO 师官兵代表的护送下,灵柩经贵州的安顺和贵阳、广西的柳州和桂林等地,运抵第二○O 师的发祥地广西全州。

日军入侵广西后,灵柩被转运至贵阳花溪。直至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八年,戴安澜师长才终于得以回到故乡,被安葬在与其故乡无为县一江之隔的安徽芜湖小赭山。一九四二年十月六日,国民政府颁布命令,追晋戴安澜为陆军中将。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美国政府以罗斯福总统的名义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载安澜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中国远征军主力第五军,入缅时三个师加军直属部队共四万二千余人,战斗中伤亡七千三百余人,撤退中伤亡一万四千七百余人,撤离缅甸进入印度时全军仅剩两万余人。中国远征军将士面对侵略者的不屈不挠当永载史册。毫无疑问,中国军队的入缅作战配合了盟军的太平洋作战,支援了国内抗日战场,其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赢得了国际声誉。但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结局却是失败的。

六月三日,史迪威从印度新德里经昆明飞抵重庆。第二天,蒋介石与史迪威进行了长谈。史迪威赞扬了中国士兵和少数下级军官,然后激烈地指责了大多数中国将领。当蒋介石询问史迪威缅甸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时,他的回答却相当简陋:失利原因在于缺乏空军。 史迪威入缅指挥作战前,蒋介石曾对他说“中国入缅军只能胜,不能败”。史迪威表示他现在仍还“记得此言”。蒋介石阴沉沉地回复史迪威道:“此次吾人已学得好教训,值得所付之代价。”

蒋介石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军在缅北如此重大牺牲,其责任在于彼之指挥无方,而彼毫不自承其过,反诋毁我国高级将领之不力。甚至造谣罗卓英之潜逃。其实彼于失败之处,手足无措,只管向印度逃命,而置军队于不顾。以致第五军至今尚流离播迁而无法收容,彼则毫不知耻也。”

蒋介石由此不再对盟国特别是英国抱有任何幻想。他与史迪威的关系也由此逐渐恶化,以至后来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尽管蒋介石的愤怒不无道理,但入缅作战的失败绝不仅仅应由史迪威一人负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指挥系统,自始至终都处在关系不明、矛盾剧烈的混乱状态中。在作战指导上,三次所谓的会战计划,每一次都存在主观臆断的成分,特别是当两翼受到威胁、全线面临崩溃之际,依旧毫无道理地坚持发动所谓曼德勒会战,最终导致危机来临无法应付,陷入慌乱的溃败。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缅甸战场的特殊性。缅甸是英国殖民地,美国和英国在如何对待这块远东殖民地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存在着矛盾。基于美国和英国都把战略重点放在了欧测,因此缅甸作战时美国并没有出动地面部队,只是希望中国远征军能在缅甸把日本人顶住,这样才有利于美国人在太平洋的作战。

但是,英国人的最大愿望是维持其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因此不但压制缅甸的独立运动,也把中国和美国的军事增援当成对其殖民地的威胁。而美国人早已看出英国的殖民地已经支持不住,缅甸人的独立运动迟早要发生,因此不但宣布美国不准备为英国的殖民地而战,而且对缅甸和印度等国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表示了同情,这就引起了英国人的极度不满,认为是对英国事务的粗暴干涉。

于是,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英美矛盾的阴影而处在左右两难中。----可以认定的是:自英国人决定抛弃缅甸固守印度并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掩护其撤退时起,缅甸战场的命运实际上已经确定了,剩下的仅仅是中国远征军将士要流多少血的问题。蒋介石对入缅作战失败原因的主要概述是:“缅甸战事失败之主因,是在作战方针为人转移,不能自主,此明知其为不可,而为情势所趋,不得不对美国有所迁就,然牺牲价值亦颇大也。”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挽救中国要靠中国人自己。把自己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他国身上,不但人格和尊严无法得到保证,而且所有的挽救努力都将是一场梦幻,哪怕无数的中国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代价。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还证明,中国人要真切地明白这一点,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中国苦难的过去,一直延续到今日,尚不能说国人已经完全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