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抗日战争》

第十九章 究在何地可以一战?(3) 

 

作为德国的盟友,日本人对德国的突然之举十分吃惊。日军大本营预计世界性战争爆发的时间是在一九四一年或一九四二年。但是,德国的行动超出了日本人的预料:“突然爆发的欧洲战争,不久就发展成左右世界形势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也好,中国事变也好,都不能不卷入这一漩涡中去。”日本方面对国际形势的转变,特别是在此情况下如何处理对中国的战争,尚没有准备,这令日本方面颇感被动,甚至有些惶惑不安。

    更令日本惶惑不安的是,苏联在西线缓解了与德国的危机后,转身在东线开始收拾日本关东军了。一九三九年五月,在中国东北与外蒙古边界一个名叫诺门坎的地方,日军与苏军发生了一场军事冲突,史称“诺门坎战役”。一九三一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后,在日本人看来,实力雄厚的苏联远东军始终是其头号假想敌。随着关东军部队兵力逐渐充实到近百万,日本人对苏联的态度开始强硬起来。驻扎海拉尔的关东军不断在中蒙边界上向苏军挑衅,借以试探苏军和外蒙古的军事实力,双方的摩擦最终演变成“诺门坎事件”。

    事件起因还是划界问题。苏方和外蒙古认为,中蒙边界处的哈拉哈河是外蒙古领土之内的河流,因此边界应该划在河的东侧和北侧;而日方则认为哈拉哈河是界河,边界应该划在哈拉哈河的中间一边界划分的分歧所涉及的是一个长约一百二十公里、宽约四十公里的狭长地带。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一日,冲突遽然爆发:日方说外蒙古边防军在海拉尔正南偏西二百公里处的诺门坎地区越界了,“驻在海拉尔附近的第二十三师团派出一部兵力将外蒙军击退”。日军将“满洲国军”留下警备,第二十三师团部队于十七日返回原驻地。——日本人“估计事件不会扩大”。然而,二十三日,外蒙古骑兵第六师开到了边界,苏军坦克第十一旅、摩托化步兵第三十六师等部队也随之开来,两军再次越过哈拉哈河。二十八日,日军第二十三师团派出以第六十四联队为基干的山县支队,在联队长山县武光大佐的指挥下,向外蒙古骑兵第六师发动进攻,外蒙古军队根本无法抵挡,骑兵第六师师长被当场打死。苏军立即组织反击,一千二百名步兵在十二辆坦克的引导下分路包抄日军,外蒙古骑兵也配合苏军发起冲锋,山县武光的部队因伤亡惨重转为守势。

    关东军不服。他们认为苏联的注意力在欧洲方向,且斯大林正在国内进行政治大清洗,苏军中许多优秀的将领都被他枪毙了。更何况关东军掌控的铁路线到诺门坎才二百公里,苏军却要横跨八百公里的地域才能到达诺门坎,因此判断苏联不会付出巨大代价来与日本对抗。关东军开始向诺门坎增兵。第二十三师团由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亲率全部兵力出动,关东军战略预备队第七师团也随即出动。该师团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双料王牌,被公认为日本陆军中最强悍的部队,其坦克第一师团是日军中唯一一支全员坦克部队,尚未舍得使用过。一关东军决心给苏军点颜色看看,以彻底平定边界危机。

    但是,日本人严重低估了苏联人的决心。朱可夫来了。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员朱可夫受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指派,飞到诺门坎前线掌握了苏军的指挥权。除朱可夫之外,苏联统帅部还把空军代理司令鲍尔吉金少将、炮兵司令沃罗诺夫大将、装甲兵司令巴甫洛夫大将也都派到诺门坎前线,其阵势远远超出了应付一场边界冲突的需要。为增加前线兵力,除第五十七军之外,朱可夫又调来三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和大量的炮兵。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给朱可夫派来的飞机,是最新式的伊尔-16型和“鸥”型战机,飞行员中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竟有二十一名之多。——斯大林决心不打则已,打就把日本人彻底教训了。

    六月二十二日,日苏开战。连续几天的空战后,苏军的战机越打越多,日军逐渐丧失制空权。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的坦克群冲向日军的坦克师阵地,大规模的坦克战在平坦的草原上上演,在苏军一百多架轰炸机、几百门重炮和庞大的坦克集群的猛烈打击下,装甲单薄的日军坦克无力招架,宝贵的坦克第一师团很快就瘫痪了。七月二十三日,日军也调来了大口径重炮,但因步炮协同出现问题,步兵冲锋时被自己的炮火杀伤不少,而苏军的装甲集群火力猛烈异常,使日军的冲锋如同迎着火力在自杀。八月二十日,朱可夫发动总攻,日军在苏军诸兵种的联合作战中被包围,关东军的失败已成定局。三十日,关东军司令部接到东京大本营“停止攻势”的命令。

    败局已定之时,绝望中的日本人又得到一个坏消息:苏联与日本的盟友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本以为苏联无法于亚洲和欧洲两面作战,现在德国把日本出卖了。之前为了与德国建立军事同盟,日本不惜与德国商谈七十多次,德国却始终不给日本人以明确答复。因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突然签订,令日本政府颜面尽失,平沼骐一郎首相被迫辞职。九月十五日,日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停战协定。停战的第二天,苏联“开始向波兰越境前进”,诺门坎战场上的坦克和装甲车被陆续西运。

    诺门坎一战,目空一切的日本关东军参战约八万人,死伤将近五万人——“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道太郎剖腹自杀。从此,日本军方再也不提“北进”战略,而将其战争触角转向了太平洋和东南亚。这一转变,导致日后苏联能够倾举国之力打击法西斯德国,导致日后日本突袭珍珠港而使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美国加入二战盟军阵营。

    日本新任首相陆军大将阿部信行于九月四日发表声明:“当此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帝国决定不予介入,一心向解决中国事变的方向迈进。”日本人认为,对华战争之所以如茈拖延,蒋介石政权之所以还不屈服,就是苏联和美、英、法各国暗中支持的结果。现在欧洲战争爆发了,各列强将无力顾及中国,这或许正是结束战争的时机。因此决定先不介入世界大战,待对华战争解决后,再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军事竞争。特别是,对中国的全面占领将会使日本更具实力。

    同一天,日军大本营决定对侵华日军进行调整:设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撤销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由总司令部统帅在华全部日军——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一军。总司令官由西尾寿造大将担任,总参谋长由板垣征四郎中将担任。侵华日军调整序列的目的只有一个:加强对华日军的统一指挥,使其作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无论是暂时置二战于不顾的策略,还是调整在华指挥机构的措施,日本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依旧是:要使中国国民政府投降,必须加大军事打击力度。——只要正面战场上的两百多万中国军队还在与日军对抗,只要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近百万抗日游击武装还在顽强作战,期望中国屈服只能是日本人的一厢情愿。于是,对于日本方面来说,冈村宁次所策动的新攻势,因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但显得异常必要和重要,也使东京方面陡然增加了对其战果的期望。

    一九三九年九月中日在湖南开始的作战,中国方面称为“第一次长沙会战”,日本方面称为“湘赣作战”。九月十三日,冈村宁次把军指挥部移到湖北咸宁,准备在那里指挥主力进攻湘北。当日,他飞到江西安义,视察了集结在那里的第一o六师团。按照战役设想,湘赣作战将从赣北打响。第一o六师团新任师团长中井良太郎信心十足,他认为自己的部队虽在万家岭作战中尽失元气,但在之后的南昌作战中已基本恢复了士气,更何况在这个方向又加强了从第一o一师团抽调来的第一o二旅团(佐枝支队)。同时他也知道,第一o六师团的作战任务仅仅是助攻,率先发起攻击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军队第十九集团军牵制在赣北,使之不能西进加入湘北主攻方向上的作战。而且,冈村宁次明确表示,达到牵制目的后,悄悄脱离战场,转向湖北南部。——既然如此,就可以不求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只需把中国军队吸引住就算完成了任务。

    冈村宁次视察的第二天,中井良太郎行动了。他的计划是:第一o一师团佐枝支队从奉新东南面的大城镇出动,向西南方向的莲花山和高安发起进攻;第一o六师团主力则从奉新以西南下,向高安方向发起突击。十五日拂晓,第一o六师团和佐枝支队同时开始行动。罗卓英因南昌作战不利,很想挽回声誉,因此命令部队利用坚固工事顽强阻击。在佐枝支队的攻击方向上,宋肯堂的第三十二军和刘多荃的第四十九军死死地堵在了日军进击高安的路上。在第一o六师团的攻击方向上,安恩溥的第六十军和孙渡的第五十八军没能顶住日军的突入。第一八四师的阵地被突破后,部队边打边向潦河岸边撤退。第六十军将第一八三师调上来遏制日军的推进,但由于相邻的第五十八军阵地已被日军突破,奉命增援的第一八三师在日军的紧逼下被迫后撤。日军攻占了高邮以及祥符观西北面的杨庄。尽管新编第十师师长刘正富把丢失高邮阵地的营长?毙了,但依旧无法挽回战局的不利。十六日,在潦河岸边,湘鄂赣游击部队第七十三军第十五师拼命阻击着日军。第一集团军命令第六十军和第五十八军新编第十师向西转移。这时,日军开始迅速南下,大有把第六十军的第一八三、第一八四师吃掉的企图。十八日,第六十军抵达集结地吃午饭的时候,又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一直等到晚上才从日军的包围圈中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