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抗日战争》

第二十六章 我们总算赢了(2) 

 

同样在与德国人苦战的还有英国人。五月,德国最大的战列舰“俾斯麦”号率队进入北大西洋,英国派出最大的战列舰“胡德”号和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率队前往迎战。五月二十二日,两支舰队交火,“威尔士亲王”号中弹,“胡德”号被击沉。英国海军当即再派“英王乔治五世”号、“却敌”号战列舰和“胜利”号航空母舰率队参战,仍未击溃德国海军舰队。顽强的英国海军又派出了“声威”号战列舰、“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以及“谢菲尔德”号巡洋舰组成的舰队。终于,英国海军成功拦截了“俾斯麦”号。二十七日,当时世界上装甲最厚、样式最新、威力最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被难以计数的鱼雷击中沉没。

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在海峡上空的格斗也同时进行着。尽管英伦本土遭受到持续不断、疯狂至极的轰炸,但英国人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与坚强。英国首相丘吉尔站在德军轰炸后的伦敦废墟中,只向英国民众重复着一句话:只要英伦三岛不沉没,英国就不会屈服!但是,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没有巨大的国土可供战略周旋。一旦英国空军和海军在与德军的血拼中消耗殆尽,德军的步兵和坦克冲上英国本土之时,就是整个英国沦陷之日。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全世界没有比英国更盼望它可靠的盟友美国参战的了,尽管美国在物质上已倾尽全力支持英国。

    英国人对美国人感到既恼怒又无奈。丘吉尔甚至万般无奈地设想过,如果还有一个办法让美国卷入战争,那就是德国或者日本直接攻击了美国本土。但是,德国外交部部长里宾特洛甫说:“德国不希望与美国打仗,也不想刺激美国。”。

八月,英美之间签订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的签订是丘吉尔焦虑之后的精心策划。德军大举入侵苏联,丘吉尔的判断是:希特勒打垮苏联后,欧洲大陆尽收囊中,德军就将转而进攻英伦三岛。换句话说,如果苏联垮了,英国也就完了。而只要斯大林坚持作战,就等于在为英国赢得准备战争的时间。

    所以,德军入侵苏联的当晚,丘吉尔即在广播演说中宣布,英国将给予苏联一切经济和技术援助。与此同时,美国人也意识到,当希特勒征服了欧洲后,法西斯德国绝不会就此止步,下一个危险之地难保不是美洲。促使希特勒灭亡,也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罗斯福也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宣布向苏联提供援助。希特勒使原本对立的苏联与英美成为同盟。

此时此刻,从地理上看,这个星球除了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外,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已卷入了战争。那么,必须有一个国际组织出现以联合所有的反法西斯国家。在这种渴求的促使下,一九四一年八月九日至十二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停泊于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附近阿根夏湾的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美国巡洋舰“奥古斯塔”号上进行了会谈。会谈涉及三个核心问题:如何制止日本在太平洋发动新的进攻、如何援助依旧与德军苦战的苏联,以及是否有必要发表一个联合宣言。

在对苏联的援助上,英美之间没有分歧,为了“让俄国保持一条活跃的战线”,两国都表示将全力支持斯大林。但是在对日本的态度上,丘吉尔希望坚决遏制日本,罗斯福只同意对日本发出警告。最后,英美两国签订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这个通称为《大西洋宪章》的联合宣言,最终文本涉及的竟然是世界秩序问题,甚至是“摧毁德国纳粹暴政后”的世界秩序问题---战争才刚刚开始,便规定战后秩序,其前瞻性令人惊愕,或许只有充当“世界领导人”的感觉最为良好的英美两国才能如此。

《大西洋宪章》规定: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有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在尊重现有义务的同时,使一切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贸易和获得原料;促进一切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摧毁纳粹暴政后,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放弃使用武力,实行裁军;在“建立更广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以前”,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等等。

    《大西洋宪章》立即得到苏联的支持和加入,英美苏三国为此秘密签订了协议,这标志着国际性的反法西斯联盟初步形成。《大西洋宪章》也得到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评价。中国驻美大使胡适拜见美国国务卿赫尔,表达了中国政府赞同《宪章》的立场;中国共产党人也认为,《宪章》表明了打倒法西斯主义的决心,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利。但是,无论是中国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都认为《宪章》存在着严重缺陷,因为它没有明确涉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问题。----中国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已有四年,世界仍没认识到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息息相关。英美只是警告日本,如果继续向南扩张,就有爆发全面战争的危险。

《大西洋宪章》签订后,丘吉尔依然忧心忡忡:没人知道斯大林是否能够守住莫斯科,苏联与英国都已危在旦夕,如何才能让置身战火之外的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美国参战呢?

丘吉尔后来回忆道:从十二月一日到十二月七日这一个星期内,太平洋上是一种不堪忍受的寂静。我们都知道日本已经决定了他的行动,但是他将向何处进攻,我们却还不知道。我们为日本打算:最好是只进攻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而不惊动美国。那时候,英国与荷兰非向日本宣战不可,美国却不必对日宣战。英国添加了一个对日战争,在远东方面,自认无法招架日本,却仍然不能获得美国的参战,这难道不是日本的上策?美国如果不直接被日本攻击,美国国会是否愿意参战,大有问题。几个月前,美国延长强迫兵役法,国会下议院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这个间不能容发的关头,令人咋舌!假若这个法案不以一票多数通过,美国岂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得很猛烈的时候,却要解散他的陆军?在十二月一日到十二月七日这一个星期内,英国所最恐惧的,也就是这一点。

历史已处于被丘吉尔形容为“间不能容发”的危急时刻。丘吉尔甚至要为大洋彼岸的国会表决提心吊胆。但是,十二月七日,在丘吉尔“最恐惧”的这一周的最后一天,日本既没有攻击英属马来亚,也没有向南冲进荷属东印度,而是偷袭了太平洋上瓦胡岛上的珍珠港。太平洋腹地的瓦胡岛不是美国领土吗?岛上的珍珠港不是美国海军太平洋靓队的基地吗?难道美国领土夏威夷也在日本人划定的“大东亚共荣圈”里?

美国不想卷入战争。美国人不认为他们有理由卷入战争。或许正如丘吉尔所说,美国人的判断是:如果日本南下太平洋,只会对别人的殖民地下手,日本人还没有胆量招惹美国。只是,如果据此认为美国对日本的扩张野心没有警惕,也有失公允。日美之间的谈判旷日持久。日本人与美国谈判的动机,依旧出自复杂的矛盾心理:既要攫取太平洋上的利益,又要避免在太平洋与美国交战。

四月十六日,日美低级别会谈代表共同拟定了《日美谅解方案》。方案认为,两国都不愿意看到关系恶化的局面,且都认为长期谈判而没有结果有害无益。两国彼此承认是关系对等的太平洋强国,应互相保持各自传统的国家观念以及作为国家生活基础的道义准则。关于正在进行的欧战,日本政府认为,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防御性的,日本和德国的结盟只限于德国受到攻击时才会履行;而美国政府申明,对于欧洲战争,不会为攻击性的同盟所左右,决定的依据只能是保卫美国的利益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