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抗日战争》

 第二十六章 我们总算赢了(3)

 

关于中国问题,日本方面提出,美国须承认蒋、汪政权合并,承认“满洲国”等基本条件,日本方面愿意与美国达成协议,再与中国达成协议,然后从中国领土上撤军。美国重申了四项原则:尊重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维护通商机会均等的原则,不得扰乱太平洋地区现状。毫无疑问,太平洋问题,是日美两国此刻最为关注的,也是彼此最需要提防明枪暗箭的。然而,《日美谅解方案》中竟然拟就了这样的条款:“日美两国为维持太平洋和平起见,彼此不得部署威胁对方的海军兵力和航空兵力”;“日美两国政府不容许欧州各国将来在东亚和西南太平洋接受领土割让或合并现有的国家”

    尽管《日美谅解方案》不是正式的外交文档,却依旧让日本的政客们“高兴得不得了”。日本人认为,只要美国承认日方的基本条件,就能暂时避免日美之间发生冲突。“今日我们国力的消耗很大,亟需迅速解决事变,以便恢复并培养国力。虽有一部分人主张南进,但统帅部现在既无此准备也没有信心。所以就培养国力来说,实有暂时与美国提携,充实物资,以图将来之需要。”日本人的思路是:由于被中国战场拖累得国力和军力消耗太大,必须暂时与美国合作,设法利用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影响,迅速解决中国问题。只要能从中国战争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养精蓄锐、扩大军备、培养战力,到时候再与美国翻脸去争夺太平洋利益为时不晚。

    但是,日美会谈始终末能上升级别,因此也就无法获得正式的外交成果。日本人逐渐感到,美国人似乎也在利用谈判拖延时间以备战。特别是对于中国问题,美国人明显倾向于中国的抗日力量----美国国会正式批准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通过《租借法案》不但向重庆提供贷款、汽车、飞机等,还向中国派出了志愿航空队和军官顾问团。更有甚者,就在日美拟定《谅解方案》的同一时间,中、美、英、荷四国的军事人员在新加坡召开参谋会议,决定一旦日军进入南太平洋,将联合对日采取“对抗手段”,并建议在中国部署美国空军以直接威胁日本本土。尽管四国参谋会议的建议尚未得到美国政府的首肯,但着实让日本人吓出一身冷汗。

    六月二十四日,日本陆军部和海军部共同拟定了《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其方针是:一、无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将坚持建设大东亚共荣

圈,为确立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方针。二、帝国仍坚持为解决中国事变而努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的基础继续向南方扩张;另外,根据形势的演变解决北方问题。

三、为达上述目的,帝国决心排除一切障碍。日本人为这一国策拟定的要领包括:

“为促使蒋政权早日屈服,进一步从南方各地加强压力”;为保证帝国的“自存自卫”,“加强向南方的扩张态势”,为达此目的“不惜对英美一战”;『如苏德战争的进展情况对帝国极为有利,就行使武力解决北方问题』;“根据既定方针极力防止美国参战”,万一美国参战,帝国“行使武力的实际和方法,应自主地决定之”;“迅速向彻底加强国内战时体制过渡,尤其努力加强国土防御”。

    七月,罗斯福的远东事务助理柯里访问中国后,向总统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中国的建议,包括为恢复中国的空军力量,向中国提供五百架战机并配备技术人员。柯里的理由是:“中国人正在勇敢地对抗日军,问题只在于没有足够的武器把日本军扔进海里。”图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也对总统说:“让中国牵制住日本,美国才好有更多的时间武装起来,当然合乎美国的利益。”图罗斯福很快批准了援助中国计划。为了简化程序和渠道,更好地“综理对华租借法案作业”,总统甚至让他的老舅舅德拉诺以及蒋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联合挂名董事长,登记了一家由美国财政部出资的“国防供应公司”---- 这家公司从没在“正常的有竞争的市场营运,它唯一的客户就是中国政府”。

    更令日本人心惊的是,皖南事变后,美国不断向重庆方面施加压力,特别是何应钦于七月五日到西安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对共产党中枢所在地陕甘宁地区进行武力进攻后,美国人提醒蒋介石,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打击日本,因此不会漠视运往中国的武器被用来助长内战。如果国共不能实现具体的军事合作,将严重影响美国的援华政策。七月十九日,蒋介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调整与共产党的关系,中止对陕甘宁边区的攻击。总之,决不能因为美国人的不放心,导致国民政府最大的外援中断。

美国是世界上反共的核心国家。此刻,他之所以制止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进攻,原因只有一个:中国人必须一致抗日,在美国的援助下,将日军主力死死拖在中国战场上。至于中国国内的政治或军事纷争,只要会导致抗日力量削弱,统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整个抗战期间,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极其友好。美国人始终认为,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意志上,中国共产党要比蒋介石的国民党坚定得多也坚强得多----无论是汪精卫的伪政权,还是助纣为虐的伪军,都是从国民党阵营中分裂出去的,而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民众,顽强作战,纪律如铁,意志如钢。美国人从来极其推崇实用主义。

日本人觉得他们上了美国的当。日本人得到的情报显示,美国国务卿赫尔的立场是:“鉴于日美两国的政策背道而驰,日美谈判从开始的那天起,圆满达成协议连百分之一的希望也没有”。而美国“之所以答应举行谈判,只是打算为了和平解决太平洋地区的局势尽最大努力,同时也是为了赢得美国军事当局所需要的进行防御准备的充裕时间”。在谈判中,美国始终坚持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而美国的真实愿望是日军被牢牢地钉在中国战场上。美国人知道,这一条日本人肯定不会答应。日本人既不能答应撤军,又渴望与美国达成协定,只好持续不断地谈了又谈,美国人以此作为与日本不断周旋的巧妙策略。

果然,当日本内阁的政客提出,实在迫不得已时,为让美国影响蒋介石政权妥协,为保证日军集中兵力顺利南进,或许可以答应撤军的条件。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听闻勃然大怒,说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真心话:撤兵是个要害。关于撤兵问题,陆军极为重视。如果应允美国主张,则中国事变的成果将完全丧尽,进而危及满洲国的存在,并动摇对朝鲜的统治。

    接着,美国人就得到了日军突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消息。美国人立刻宣布了一系列制裁日本的手段,包括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以及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同日,美国宣布在菲律宾成立远东军区,任命麦克阿瑟中将为司令。对于资源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全面禁运是致命的打击。罗斯福总统非常清楚,一旦切断了日本的石油进口,美日之间距离战争也就不远了。他在华盛顿的讲演中说:现在这里有个叫日本的国家。先不说这个国家、这个帝国这时是否怀有向南方扩张的侵略目的,反正他们在北方是没有一点点他们所需要的石油的。所以,如果我们切断了石油,日本也许一年前就已经到荷属东印度去了。而且我们也许已经进行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