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抗日战争》

第二十七章 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2) 

 

日军一直冲到维多利亚海湾的北岸----隔着海湾就是香港岛了。此时,几个擅自行动的日军----第三十八师团少尉伊藤兰郎和小池礼三,他们都曾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游泳选手----从九龙这边的鲤鱼门到对岸香港岛的东北角之间,海湾水道狭窄,大约只有一千米左右,因此两个少尉认为他们可以游过去。他们以能游泳四公里为挑选条件,迅速组织起一支敢死队。但是,敢死队员们下了海才感觉不对劲。尽管这是南方,但十二月的海水依旧冰冷刺骨,加上身上的装备很重,仅游了五分钟就不行了。返回后,发现淹死了十几个人。

    十二月十三日,日军向香港总督发出劝降书。杨慕琦总督拒绝投降:“我等自信尚有作战的能力,而且我等对大英帝国国王尚未完全尽到忠诚的义务。”----总督的拒绝很快传到英军官兵中,但总督的这番话变成了“在日军于香港登陆以前投降,是大英帝国体面所不允许的”。据此,英军官兵的普遍理解是:只要日军在香港岛登陆,英军就可以投降。

    杨慕琦总督拒绝投降后,日军对香港岛实施了猛烈的飞机轰炸和炮火轰击。日军独立重炮第二、第三大队,使用了二百四十毫米榴弹炮以及全部的重炮将香港岛上的炮台大部摧毁。日本海军也出动了第二十一航空队的三十多架战机,炸毁英军驱逐舰一艘,击沉英国商船两艘。十七日,随着一百五十毫米加农炮的开火,日军新一轮的轰击再次开始,香港总督官邸四周落下了雨点般的炮弹。中午,日军再次派出军使劝降,还是遭到了杨慕琦总督的拒绝。黄昏时分,日军第二十三军下达了登陆香港岛的命令。

英军的败局已定。十八日,日军首先对登陆地的炮兵阵地等军事设施进行了破坏性轰击。二十时五十分,日军分成数路开始强行登岛,一个小时后其前锋登陆成功,香港旅的拉吉普特营溃散。自十九日黎明开始,瓦利斯旅长命令部队反击。随着英军反击火力的逐渐加强,日军登陆的后续部队遇到阻力。英军的鱼雷艇也驶入了海湾。同时,英军步兵在北角、黄泥涌、毕拿山、赛马场、香港饭店等地与登陆的日军展开激战。从加拿大增援香港的加拿大旅旅长罗松准将阵亡。

英军之所以还在苦战的原因,来自蒋介石派来的军事使节团团长陈策对英军的承诺,他说六万多的中国军队正在向港中边界集结,很快就会向日军的背后发起攻击。但是,六万多的中国军队至今没见到影子,英军的阵地已在日军强大的攻击面前不断丢失,各路反击都没能奏效。二十三日晚,残存的英军被压缩在湾仔山峡等狭窄的地域内。二十四日,军事使节团团长陈策乘坐一艘民间小艇逃离香港,途中受到日军的射击而中弹负伤。

二十五日,总督杨慕琦召开防卫委员会议,对是否投降进行咨询,该委员会决定对日本的劝降置之不理。消息传出后,日军的飞机和火炮立即对残存英军躲藏的湾仔山峡、歌赋山、扯旗山、西高山等地实施了集中的轰炸和轰击。下午,英军总司令玛尔特比评估了形势,认为主要阵地已经全部失陷,能够机动使用的火炮只剩下八门,炮弹所剩无几,十五时四十五分他向杨慕琦总督作出了“无法进行更有效抵抗”的报告。

    很快,英军第一线阵地上举起了白旗。十八时二十分,香港总督杨慕琦和英军总司令玛尔特比前往日军指挥部正式向日军投降。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凌晨一时,日军占领香港。日方统计:此战日军战死六百八十三人,负伤一千四百一十三人;香港方面死亡一千五百五十五人,被俘九千四百九十五人----被俘者大多是投降之后放下武器的,其中只有少数中国人,大多是英国人、印度人和加拿大人。

    日军大本营任命陆军中将矶谷廉介为香港新总督。香港的陷落,令抗战中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国际援助通道。而此时,冲入缅甸的日军正在向中缅边界推进,如果那条脆弱而崎岖的滇缅公路再被切断的话,国民政府控制区将成为孤岛。就在蒋介石为香港的迅速陷落感到吃惊的时候,从湖南方向又传来发生战事的消息。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在他的部队从长沙回撤后几乎喘息未定之际,又发动了一场大战。而令人奇怪的是,无论作战样式、作战方向以及作战目的,竟与两个月前的第二次长沙会战一模一样。这就是中方所称的第三次长沙会战。

    偷袭珍珠港、东南亚作战以及香港作战,都与占领着中国武汉地区的日军第十一军没有关系,东京大本营也没有给第十一军任何作战指令。可是,自大本营决定为南方作战从中国派遣军抽调部队时起,阿南惟几就成了大本营的死对头。凡是大本营作出的削减他的战力的决定,包括缩小作战区域、发动南方作战以及放弃对宜昌的占领,他都表示强烈的反对。阿南惟几的这种耿耿于怀,在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突然得到了缓解----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六日,大本营发来的关于抽调兵力的电报称:“除第四师团外,不抽出第六师团,决定于一月中旬增派一个独立混成旅团。第十一军的任务和作战区域不变。”阿南惟几原以为至少要从第十一军抽调走两个师团,现在居然只抽走一个,还补充了一个混成旅团,阿南惟几晦暗的情绪一扫而光,立即想到了再开战端。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军大本营从中国战场一共抽调了五个师团编入南方军,另外还抽调了第四师团作为大本营预备队。此时,在中国战场上,除关东军之外,日军保留着二十一个师团、二十个独立旅团和一个骑兵集团,约占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二。由于兵力的严重减少,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第二天,日军中国派遣军下达了“大陆命第五十七号”,规定了侵华日军的基本任务。与一年前相比,任务发生了微妙变化,比如,原来的任务是“摧毁敌人的抗战企图”,现在变成了“摧毁敌人的抗战力”;陆军航空兵的任务也从“对整个中国进行空中进攻战”,变成了“协助地面作战并根据需要担任要地防空”。最为特殊的是,命令强调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从战略上看,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侵华日军基本转为守势。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放在了华北、华中等占领区。针对长江中下游中国物产富庶的地区,日军第十一军保持着相当的力量。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第十一军的作战部队有:丰岛房太郎的第三师团、神田正种的第六师团、青木诚一的第四十师团以及池上贤吉的独立混成第九旅团;军直属的部队有工兵、输送队和野战重炮兵第十五联队,还有秋山丰次的第一飞行团,总兵力在十二万左右。

    面对日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迅速推进,阿南惟几特别对第十一军的幕僚们强调:“由于南方作战的开始,人们心中弥漫着一种认为中国方面已成为次要战场的想法,要特别以此为戒。”试图以有所作为的积极作战避免沦为“次要战场”的阿南惟几,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再起战端的机会:日军第二十三军从广东方向进攻香港后,有情报显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配合英军的抵抗,命令第四战区向日军第二十三军发动攻势;并命令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军从广西、四川向云南集结,准备进入缅甸支持英军对缅甸的防御作战。特别是在第十一的对峙当面,中国军队第二、第四军已由长沙南下,看样子是去支持第四战区策应香港的行动了。----如果趁此时机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策应第二十三军的香港作战”,不是绝好的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