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抗日战争》

第二十九章 祖国万岁(1) 

 

中国远征军撤离同古后,缅甸南部局势更趋危急。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声称,仰光的炼油设备已转至仁安羌,英军准备拼死保卫仁安羌油田,要求中国远征军配合作战。----在日军的攻击面前闻风丧胆的英国人,有作战能力却连缅甸首都仰光都没守一下,谁还相信他们会拼死保卫缅甸西部的一个油田?此前,为增援同古,中国远征军主力已将战车和重炮沿铁路南运,如果答应英国人的请求就得把装备往回调。尽管如此,中国方面还是答应了,一是因为史迪威的命令;二是中国人认为,既然处于同一战场,“友军”要决死一战,不配合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中国远征军制订了配合英军作战的彬文那会战计划。三月三十一日下午,杜聿明下达了作战命令。史迪威依旧在为杜聿明的不听指挥而怒火中烧。杜聿明曾经明确地告诉缅甸英国总督:“这位美国将军以为他在指挥,事实上,没有这回事。我们中国人认为,让美国人参战唯一的方法,是在书面上让他们有几个指挥官。他们没什么事要做,负责做的是我们。”史迪威的怒气得到了蒋介石的回应。蒋介石让罗卓英取代林蔚出任参谋团团长,同时取代尚未到任的卫立煌出任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

    四月二日,蒋介石偕宋美龄飞赴缅甸眉谬,在那里主持召开中国远征军第五、第六军高级将领会议,要求集中主力在彬文那一线与日军决战,罗卓英未正式就任前,作战指挥依旧由杜聿明负责。六日,蒋介石与史迪威、亚历山大举行会谈,他特别要求英军必须固守卑谬以北的阿兰谬,以保证彬文那一线中国远征军左翼的安全。

    但是,蒋介石话音未落,坏消息接踵而至:英国人于四月一日放弃了卑谬,七日放弃了阿兰谬。英军根本不顾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计划,反而要求中国远征军从彬文那向西接防沙斯瓦和马圭,以便把驻防在那里的英军替换下来让他们继续撤退---英国人的行径令所谓的彬文那会战尚未开始,中国远征军就已处于侧翼敞开的险境中。

    就在英军放弃阿兰谬的那天,蒋介石和史迪威与远征军主要将领进行了谈话。蒋介石明确地告诉他们,要绝对服从史迪威的命令,“不得提出异议”;且史迪威“有权提升、罢免和处罚”远征军的任何人。但是很快,史迪威便因极度失望而越加愤怒了:给史迪威送来的中国式的、代表着权力的大印,上面刻的竟然是“同盟军参谋长”,而不是他所希望的“援缅军总司令”。同时,中国方面也没给他送来任何赋予他赏罚之权的文件。史迪威终于明白了,在中国人的眼里,“参谋长”的实际含义是“顾问”而不是指挥官。

    令史迪威和蒋介石同感愤怒的是英国人的不守信用。蒋介石又得到了关于英国人的坏消息:曼德勒受到日军狂轰滥炸,民众死伤甚多,但英国人不许中国和美国的红十字救援人员前往教援作为缅甸的殖民地主人,英国人绝对不能让缅甸人产生中国人和美国人比英国人好的念头,他们采取的办法是不让缅甸人与中国人和美国人发生接触。

    蒋介石和宋美龄一起赴曼德勒视察,一路见到“人兽尸体,朽腐狼藉,充塞街市,或有已烧房屋中,亦积尸累累”。蒋介石命令迅速收尸消毒,不能让这里的远征军官兵陷于瘟疫;宋美龄更是就此事问询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否认英方拒绝中国红十字医护人员进入曼德勒。英国人已经近乎无赖了。

    蒋介石致信罗斯福:“我一生戎马,从来没见过像缅甸战场上如此悲惨、全无准备、混乱和崩溃的情况。”紧接着,史迪威也致信马歇尔,告知缅有局势之恶劣完全出乎预料,因为英国人已经决定弃守缅甸,他们本来有许多部队,“如果有心守的话”,必定不会是一路狂逃的情景。----“英国人宁可牺牲缅甸,既不愿欠蒋介石任何人情,也不愿答应缅甸民族主义者战后可以改变地位。”

    混乱的盟军并不知道日本人正制订着雄心勃勃的作战计划。此时,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二 00 师已从同古转至彬文那以北;第九十六师正在彬文那构筑工事;第六军暂编第五十五师主力向黑河、东枝方向移动,其中的一个营在同古至彬文都以西的毛奇至垒固地区接替了英军的阵地;第六十六军的先头部队新编第三十八师已抵达曼德勒。而英军在放弃卑谬和阿兰谬后,继续向北偏西撤逃。日军已经越过卑谬和马圭,朝着仁安羌方向迅速推进。

    四月三日,日军第十五军制订了曼德勒会战计划----该计划中所说的“敌军”基本不指英军。日本人认为,缅甸境内的英国人连敌人都算不上,仅仅是一群溃逃的难民而已。日军准备击败中国远征军后,直接冲入中国云南境内。为给彬文那会战赢得时间,新编第二十二师在彬文那以南的斯瓦河谷,对日军第五十五师团进行阻击以迟滞其推进。

    新编第二十二师是在第二 OO 师撤离同古后,奉杜聿明之命开始行动的。三月三十一日,该师六十六团主力向南洋车站以南的日军实施佯攻,以掩护主力展开。其六十四团移至南洋以北的沙家崖占领阵地,六十五团则开赴斯瓦阵地。完成掩护任务后的六十六团,也移至斯瓦以南的叶达西占领了阵地。新编第二十二师沿着同古至彬文那的公路纵向部署,准备在斯瓦河南北两岸构筑阵地逐次抵抗。从斯瓦到北面的彬文那,之间是一条隘路,两侧是茂密的山地森林。中国官兵采取的战术是:梯次配备、交替掩护和两侧伏击相结合。他们在隘路上埋设了大量的地雷和炸弹,只等着日军进入隘路地雷和炸弹被触发的同时,两侧的伏击火力猛烈倾泻,狙击手在密林的掩护下准确杀伤,再加上正面部队的反击,迫使日军在这条路上裹步不前。

    四月一日至四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与新编第二十二师对峙在南洋车站与叶达西之间,双方仅有小部队的搜索战斗以及断断续续的炮战。五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的三个联队在飞机、重炮和坦克的助战下,向新编第二十二师六十四团的阵地猛扑过来,两军激战整整一天,日军攻击受挫,六十四团的伤亡也很大。晚上,师长廖耀湘率领六十四团绕过叶达西六十六团的正面,退到斯瓦的北面占领阵地。之后,廖师长又返回到处于前沿的六十六团阵地。

    在斯瓦河谷,日军遇到了廖耀湘这个强硬的对手。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出身于湖南的耕读之家,十九岁在陆军第三师第六旅教导总队学员队结业后,考入黄埔军校,一九三 O 年被送到法国陆军大学留学。六年后,廖耀湘回国,在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任职,亲身经历了南京的沦陷,藏身乱尸之中才得以逃脱。一九三八年三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第二00 师为基础,扩编机械化军,新编成第二十二师,邱清泉出任师长,廖耀湘出任副师长。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广西昆仓关战役,新编第二十二师与日军顽强作战,特别是师长邱清泉负伤后,廖耀湘代理师长指挥全师主攻昆仑关,破关之时正是一九四 0 年的上元之夜。因昆仑关之战功,廖耀湘升任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时年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