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抗日战争》

第二十九章 祖国万岁(8) 

 

从此,中日两军隔着怒江重兵对峙。在中国抗战进行到一九四二年的时候,西南大后方被日军从境外方向侵入了一角,这一角如同一块撕裂的伤口,整整煎熬了苦战中的中国两年之久。日军向怒江推进的同时,西线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开始向钦敦江突击,东线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占领腊戍后开始向八莫进击。日军的目的有二:一是追歼向印度退的英缅军,二是把还在曼德勒一带的中国远征军主力的退路堵死。

    腊戍陷落的息传来后,向印度逃跑的英军大惊失色,在英军的后卫英印军第十七师和澳大利亚第六十三旅通过阿瓦铁路桥后,英军立即炸毁了伊洛瓦庭江上这座最大的桥梁。一声巨响,这座桥在四月三十日二十三时五十分被炸掉,桥的中段完完整整地落入河中----既是一幅可悲的情景,也是一个信号,我们丢掉了缅甸。

英军计划的速跑路线是:沿着梦内瓦(今蒙育瓦)---耶鸟----加里瓦一线,渡过钦敦江,前往印度的阿萨姆邦。但是,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先遣队却以每天五十公里的速度,沿着伊洛瓦底江西岸猛烈追击。四月三十日,日军占领梦内瓦,堵住了英军的退路。亚历山大命令英缅军第一师夺回梦内瓦,英印军第十七师寻找近路前往耶乌。五月二日,士气低落的英缅军第一师在日军的反击下丢盔卸甲,不但被击毁两辆坦克还丢失了六门火跑、一百五十八辆汽车和三挺重机枪,被俘的英军官兵四百多人。四日,配备了十余辆坦克和七百多名官兵的英军在梦内瓦以北二十五公里再次被击溃,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先遣部队和第五十五师团部队会合,兵分四路,向英军展开了全面追歼。

沿着弯弯曲曲的钦敦江向西北方向逃跑的英军,被跟随着他们的数十万难民、狭窄山路上抛锚的汽车以及不断飞临头顶的日军战机弄得行进缓慢,慌乱不堪,异常疲惫。十日,日军追击部队突破英军的后卫,突入加里瓦山谷。英军遗弃了两千多辆汽车、一百一十辆战车、四十余门火炮和一干二百多具尸体,山林小路上溃不成军的逃亡队伍竟然长达一百四十五公里。十六日,英军先头部队终于抵达印度阿萨姆邦的达武镇。

在从缅甸一路逃亡印度的途中,共有一万三千余名英国、印度、缅甸和廓尔喀士兵丧命。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一定要夺回属于大英帝国一部分的缅甸。但是,自打从那个悲惨的加里瓦山谷逃出来后,这个靠不断地骗取中国人掩护而侥幸逃生的英国人,此生再也没回过缅甸。

    英国人跑了。密支那方向原本是中国远征军从曼德勒沿着密支那大道向北撤往滇西的回国路线,但从腊戍分兵一路的日军攻占八莫后,正向密支那急进,中国远征军主力不但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而且前方的回撤道路已经被彻底封堵。

中国远征军主力开始了大逃亡。

    腊戍陷落后,罗卓英电令杜聿明的第五军迅速向北撤退,蒋介石也来电催促尽快把重武器和伤兵运到畹町。杜聿明立即部署部队相互掩护撤退,然后率领军部和直属部队由曼德勒向北转移。此时,史迪威和罗卓英率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乘车移至英多,与远征军第五军和第六十六军主力完全分离。五月二日,撤退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和以北地区的远征军第五军的两翼受到北进日军的威胁。三日,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快速部队在坦克的助战下,与新编第二十二师发生战斗,该师主力沿伊洛瓦底江东岸逐次抵抗以迟滞日军,第九十六师和新编第三十八师迅速后撤。但是,四日,日军快速部队突到了甘巴罗和车冈附近,远征军第五军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六日,杜聿明在由车冈向北撤退途中,突然接到罗卓英于凌晨一时和早晨七时连续发来的两封急电,电报的中心意思是:日军五日占领八莫,已从畹町突入国境,第五军从密支那撤回国内不可能了,应改变计划全军向印度境内转移。杜聿明当即给罗卓英回电并同时向蒋介石报告,表达了不同意撤往印度的立场:“我军战败入印,将为印人所不齿,拟仍向密支那转移,与由魔町犯密之敌决一死战,胜可保存缅北一隅,败则退守腾冲。”

此时,日军正从八莫向密支那急促推进,如果第五军行动迅速,赶在日军攻占密支那之前占领阵地,杜聿明军长的决定可谓上策。七日,罗卓英复电同意杜聿明的意见,认为如果能够冲过密支那回国,不但能够脱险,还能解龙陵和保山之危。蒋介石更是一日之内连发急电,命令第五军迅速从密支那方向撤退回国。蒋介石之所以急电杜聿明,是因为获悉史迪威和罗卓英让第五军撤往印度,他向杜聿明特别强调中国军队如果撤退必须退回中国境内。

    史迪威的行突然有了消息,但不是他直接向蒋介石报告的,而是托人转交给蒋夫人一张便条,便条上说他已启程前往印度了。蒋介石怒不可遇:史迪威对我在缅军队亦掉头不顾,对余无一请示,也无报告,独自径避印度,此实出于人情之外。后来的诸多史料,大多把美国人史迪威撤往印度的经历说成一个传奇。但无论如何不能回避这样的事实:他远远地脱离了他的部队,与少量的非战斗人员单独跑了。作为身负重托的十万大军的战场指挥官,无论用什么样的理由辩解,他也无法证明他履行了本该承担的责任,并播了一个职业军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从史迪威逃跑的形式与路线上看,这位美国将军对如何逃离战场具有精明的谋划。他不带任何战斗人员,不走任何与军队或难民相同的道路。脱离大部队和难民是避免拖累的好办法:可以缩小目标,避开日军的追击,还可以节省粮食。史迪威的逃亡队伍包括二十六名美国人、十三名英国人和十六名中国人,还有几个军医院里的缅甸护士、几个印度厨师和机械师。

五月十三日,他们赶在日军之前渡过了钦敦江,然后向印度的英帕尔徒步前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根据史迪威自己的描述,他的逃亡仅类似于一次较为艰苦的远足:他们从来没有缺过粮食,也没遇到一名日本兵,沿途在村庄留宿时有水洗澡,还可以喝茶,甚至有闲心欣赏风景。一路上无论是乘车、步行,还是乘坐竹筏子,行李都由挑夫和骡马负责。他们不断地受到当地土豪的设宴款待,可以尽情地大吃大喝。

    五月二十日,史迪威一行安全抵达印度的英帕尔。二十四日,史迪威飞往印度首都新德里。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他的一番话后来成为有关缅甸战役的一段名言:“我要说我们挨了一顿狠揍。我们从缅甸逃出来,这是个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出原因,然后打回去,收复缅甸!"美国人史迪威不是英国人亚历山大,他后来实现了他的承诺。虽然脱离了险境的史迪威声称要打回缅甸去,但作为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官,他甚至不知道被他远远丢在缅甸境内的远征军官兵现在在哪里以及正在经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