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寻找夏文化的号角

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术界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疑古辨伪运动,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中国传统史学吹响战斗号角,以”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态度去解构中国上古史体系。

顾颉刚:从信古到疑古

拥有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双重身份的徐旭生加入了这场论战,他赞赏“古史辨派”疑古精神,但认为顾颉刚“走得太远,又复失真,所以颇不以他的结论为是。”他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拥有丰富的“传说历史”,保留了诸多有价值的古史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资料,不可一味归入“神话”而弃之,而是要科学化、系统化利用“传说历史”来研究中国古史。

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工作的合影,最右为徐旭生

受安阳殷墟考古证实了司马迁笔下的殷商历史的鼓舞,中国史学界对于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的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的存在信心高涨。但夏朝的遗迹“夏墟”到底在哪里却无人能够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疑古派认为禹是一条虫而非人的顾颉刚发出挑战:“好在夏代都邑在传说中不在少数,奉劝诸君,还是到这些遗址中做发掘的工作,检出真实的证据给我们瞧罢!”,徐旭生直面这一挑战,成为通过考古研究夏文化的第一人。

记录大禹治水的西周青铜器横空出世,驳斥了疑古派“大禹是虫”的观点

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郑州二里岗发掘了早于殷墟的商文化遗址,即二里岗遗址(郑州商城遗址),随后于1956年在二里岗遗址以西的洛达庙村发掘出洛达庙类型文化遗址,年代早于殷商、晚于龙山文化,后来被确认属于二里头文化,有鉴于这些发现,寻找夏文化的考古工作被徐旭生提上了日程。徐旭生从近百条关于夏代并包含地名的史料中提炼出寻找“夏墟”的两条重要线索,提醒学术界探寻夏文化应该特别注意两个地区: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地带;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一带。指出应该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古调查结合来探索夏文化,吹响了寻找夏文化的号角。

二里头文化位置

1959年4月14日,徐旭生与助手周振华自北京出发,计划前往河南、山西两省考察,寻找夏文化遗迹,这是首次明确地以探索夏文化为目标的田野考古。抵达洛阳后,考察队伍又加入了方酉生、丁振海、郭柳圻、段守义4人。21日,考察队6人抵达登封,开始进行田野调查。

20世纪50年代的二里头村

自4月21日至5月17日,考察队在登封、禹县、巩县和偃师四县发现了20余处遗址,找到了大量自仰韶时期至汉代的陶片、石器等遗物,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便是偃师二里头村的遗址。在二里头村,徐旭生等人发现遗址的文化特征与洛达庙等遗址相似,并结合文献记载认为它很可能是商汤时期的都城西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