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中发现蜀文化的生长点

位于成都平原西北的广汉,毗邻成都,古称汉州。在离城区西7华里处有一个三星堆村。这个名字来源于当地有三个长约两三百米,呈圆丘状的黄土堆,突兀地矗立在当地平原之上,远望如夜空中一字排列的三颗星,故而得名三星堆。在三星堆的背面,隔河相望的月亮湾(今真武村)另有一个月牙状台地,两处恰好形成“三星拌月”状,被当地人誉为“汉州八景”之一。

1929年春,家住月亮湾附近的农民燕首诚因为天旱,打算和儿子一起将自己田地附近的一条淤塞的小溪淘浚一下。正当父子俩在这小溪之中掏挖淤泥时,突然挖到一个坚硬的石环,大吃一惊的父子俩费力揭开石环,发现下面是一个土坑,里面装满了各种玉器。

发现三星堆玉器的燕道诚(左)和燕青保

自觉掘到宝藏的燕家人在惊喜之余不敢声张,将其掩埋回去,等到夜深人静之际才全家老小一起出动,将这一坑玉石全部运回家中。尝到甜头的燕道诚在随后一两年间又在附近四处挖掘,试图再撞到好运挖出财宝。

三星堆发现第一人——燕道成全家福

不过,燕道诚的好运显然是用完了,不久,父子两人大病一场,差点死去。这场大病让燕家人深信是因为他们挖走地中宝藏,触犯了风水宝地的报应,便不敢再进行挖掘,还抱着“破财消灾”的想法将玉器广为分送。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迷信的行为,使得三星堆没有遭到破坏性挖掘,更让广汉有大量玉器出土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当地古董商的注意。经过一番炒作,“广汉玉器”成为成都古董市场的新宠,在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由此也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经过回填恢复原样的祭祀坑之一

最先对三星堆玉器产生学术方面兴趣的,是一个正在当地传教的英国牧师董笃宜。他托当地驻军军官借来5件玉石器带回成都,交由华西协合大学美籍教授、地质学家戴谦和鉴定。戴谦和看过之后,认为很有价值,立即亲赴广汉对出土遗物的地点进行了初步考察。

不过由于时局动荡,直到1934年,才由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教授葛维汉出面,会同当地县长罗雨苍对三星堆进行了第一次考古挖掘工作。由于当地匪患严重,因此整个挖掘工作只进行了十天便匆匆结束。葛维汉等人这次考察发现了一些陶器、玉器和石器,并没有发现那些埋藏三星堆下古蜀文明重宝,使得这些国宝借此逃过了战乱和流失海外的风险。

葛维汉教授(右一)及部分协助发掘的当地乡绅合影

虽然此次考古工作时间短暂,却是三星堆乃至整个古蜀文明考古挖掘的先声。事后,葛维汉在《汉州发掘简报》中富有先见之明地认为:“我们考虑广汉文化下限系周代初期,大约公元前1100年,但更多的证据可以把它提前一个时期”。与此同时,参与此次三星堆考古工作的林名均特地给旅居日本的著名历史、考古学家,同样是蜀人的郭沫若寄去全套资料。

郭沫若在研究之后,兴奋地回信指出:“如果将来四川其他地方又有新的发现,它们将展现出这个文化分布的广阔区域,并且肯定会提供更多的可靠的依据。”毫无疑问,此时这些考古大家们都已经预感到,三星堆就是他们一直等待的,揭露古蜀文明真相的关键所在。只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能将这座宝库从沉睡中唤醒,让世人一览上古蜀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