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平阳

2015年6月18日,中国社科院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指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

李济,湖北钟祥人,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1926年2月25日,“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抵达了山西临汾。在这个前清平阳府的府城,李济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史记》中关于“尧都平阳”的记载。帝尧一般认为是黄帝之后。根据郭沫若的看法,帝尧一族所居之处靠近黄帝族所居的涿鹿,大致是在河北唐县一带,后来沿太行山南下,途径太原等地,最后迁徙到了汾水平阳地区。从现在的地理环境来看,汾水流域位于太行山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地势稍高,适合躲避洪水,其中临汾盆地地形平坦,汾水流过盆地,带来了丰富的河流资源与土地资源,盆地东南部面向现在的华北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便于与外界进行交流。

帝尧画像,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平阳位于临汾盆地的中间位置,汾水河畔,环境优越,很适合农业文明萌芽阶段的先民繁衍生息。所以《汉书 地理志下》就说,“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唐尧”中的“唐”,指的就是帝尧所出的陶唐氏。陶寺遗址偏偏就坐落在汾水流域,在地域上已经可以与古籍中提到的帝尧所居“对号入座”。按照中国古籍的说法,“尧帝”生活的时代,远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夏代大约始于前2070年,若从此说,则尧舜时代就应在公元前2070年之前的一二百年或二三百年的范围内。

再看陶寺,经过从1978年开始的40多年的考古发掘,其遗址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陶寺遗址晚期的碳14测年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这已进入夏初纪年范围,自然与帝尧对不上号。但陶寺遗址早期与中期碳14测定的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或公元前2400-前2100年,与帝尧时代大体是吻合的。陶寺遗址墓葬总数在1万座以上,如此宏大的规模显示,陶寺居民总数远远超过当时其他龙山文化遗址,这也说明了这里曾是大型政治联盟的所在地。另有研究指出,陶寺文化在晋南地区的形成与当时某一外地部族的到来有关,这又与帝尧一族迁徙而来的看法不谋而合。

塔儿山西麓的陶寺遗址

看来,“尧都平阳”的说法在地望与时代方面都能找到依据。从2002年出土的陶寺中期王墓也能发现,墓主人的确是一位高居于陶寺社会金字塔之巅的显贵人物。为了抚慰它的亡灵,长宽分别为5米和3米以上的长方形墓穴穿地而下,残深仍有7米多。陡直的墓壁上还装饰着五周平行的手抹草拌泥宽带,或许是对当时居室装修风格的模仿。尽管在陶寺晚期遭到捣毁,墓主人的尸骨和贴身随葬品都已被扰乱,但这座出土大墓仍然残留随葬品近百件,包括玉器、彩绘陶器、漆器、骨器以及20片半扇整猪等。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在墓室东壁中央显著位置,立有一具完整的公猪下颌骨,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粗壮的獠牙。

陶寺中期大墓遗址

到了2002年,陶寺城址中期王墓的头端墓室东南角又出土了一件漆木杆,残长171.8厘米,漆杆被漆成墨绿相间的色段,加以粉红色带分隔。考古专家研究推测,漆杆为圭表日影测量仪器系统中的圭尺,年代为陶寺文化中期。《论语》记载,帝尧当时禅位给舜时叮嘱:“天之历数在躬,允执其中。”“中”是西周之前乃至史前时期对圭尺的称谓。圭尺以其测晷影制定历法以及天文大地测量功能,被作为王权象征的权杖,故而掌握权柄称之为“允执其中”。根据天文学家和考古学家共同组队实地测量,陶寺遗址出土的圭尺所测当地夏至影长39.9厘米,约合1.6尺,这恰是《周髀算经》判定的“地中”标准。陶寺古城选址定在“地中”,与考古资料所反映的陶寺城址都邑性质恰契合。在这里,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据又一次达成了一致,将陶寺文化的统治者指向了“帝尧”。

陶寺中期王墓出土的圭尺全貌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考古学者论断,陶寺遗址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比被视为夏代遗存的二里头遗址早了好几百年。作为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历程的重要支点和基石,陶寺遗址成为“尧都平阳”的不二之选,而向来归诸传说的“帝尧”时代,也向着“信史”迈出了坚实一步。另一个惊人论断同样因此呼之欲出: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汉代画像石中的舜禹

遗憾的是,从考古发现得知,陶寺文化到了晚期,不但已由都城沦为普通村邑,而且其社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其城垣被废弃,宫殿和具有观象授时功能的大型建筑被毁坏,陶寺中期城内的贵族墓葬在陶寺晚期遭到了全面的捣毁和扬尸,在一晚期灰沟出土有30余个人头骨,分布杂乱,上面多有砍斫痕。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次发生于陶寺内部的“下克上”,大约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起义”。 无论如何,陶寺遗址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会因为陶寺文化最终的消亡而受到动摇。相反,随着未来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依然可能帮助改写今天人们认知中的上古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