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被炸飞的宝库

1977年9月,随县空气雷达修理所官兵在擂鼓墩东团坡上扩建厂房。随县地处随枣走廊的豁口,自古是交通要道,擂鼓墩位于随县城西郊溉水河畔,是绝佳的风水宝地。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越椒叛乱奔随,楚庄王率师追击,至此亲自擂鼓指挥作战,大败叛军,擂鼓墩之名流传至今。

擂鼓墩考古博物馆

官兵开工后,不久下面挖出红色砂岩,于是用推土机推,推了不久又不行了,岩石十分坚硬,只好改为先用炸药炸再推。施工不久下边挖出一大片质地松软的褐色泥土,大家都隐约觉得奇怪。再过几天,工地民工又挖出几件铜器,分管基建的副所长王家贵与所长郑国贤等人商量,认出其中一件是铜鼎,一件是铜车,经过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褐土下面很可能是古墓。但是,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两次到现场查看,都认为不是古墓。

晚年雷达修理所副所长王家贵在讲述历史

第二年过了春节,工程继续进行。为慎重起见,要求打眼放炮时每个孔的深度由原来的一米多降到不得超过60厘米,原来炸药一次装载一斤左右,现在改为不超过200克,并且事后要巡回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工。1978年2月21日,又发现了一个新情况,炸松的土层中开始夹杂一些麻灰色碎石块。所长立即喊停,只见灰白土层中竟铺了一层大小相近的石板,明显经过人工凿制。他们认为下面必是古墓无疑了。

擂鼓墩古墓群

王家贵第三次上县城,改直奔县文教局,这次受到了局长的重视,事情出现了大转机。请到的专业人士经过勘察,初步判断这是座古墓,但也惊叹其面积之大,以及形制呈多边形比较特殊。于是2月28日的深夜,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文物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接到了襄阳地区文博馆打来的急电。

晚年考古学家谭维四在讲述历史

谭维四一行到达现场马上勘测,石板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失去了原貌,但从探出来的木屑看,坑内有木椁,尚保存不错。这座岩坑竖穴木椁墓,就椁室而言,规模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大6倍,比出土了越王勾践剑的望山一号楚墓大8倍,是当时全国已发掘的最大楚墓---信阳长台关一号墓的3倍多。按照考古惯例,这座墓被编为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在场的考古队员们群情激动。

曾侯乙墓发掘的航拍照,由湖北省博物馆摄影师潘炳元拍摄

经上级部门批准,1978年5月11日,擂鼓墩古墓的正式发掘全面开工。全力保护古墓和支持发掘有功人员也没有被忘记,发掘完毕后,雷修所被记了集体二等功,郑国贤等同志也分别得到了奖励与记军功。

直升机试航到达擂鼓墩机组人员勘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