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曾国之谜

等到古墓里的宝贝全都清理发掘完,墓主人是谁的问题呼之欲出,争论渐趋热烈。墓内出土有铭文的各类青铜器中,“曾侯乙”三字出现次数最多,达208次,其次还发现刻有“曾侯越”“曾侯舆”的铭文。三个曾侯谁是真正的墓主呢?

曾侯乙铭文

最终敲定曾侯乙的原因有几点:一是虽不能以铭文次数多寡而论定,但208处铭文除了少数为“曾侯乙作持”,大多数为“曾侯乙作持用终”,意为由曾侯乙持有享用,带入墓中。二是东室主棺旁出土一柄短柄铜戈,上刻“曾侯乙之寝戈”。古人视棺如寝,此戈应是墓主人近卫武士所持,故死后仍埋在其近旁。三是青铜尊盘的底部被发现有改刻的情况,原铸铭共6字“曾侯舆之尊盘”,后第3、5、6字被磨掉,改刻为“乙作持用终”,可知舆与乙并非一人,当为乙之先君。

65号墓出土的青铜鼎上,可见“曾侯谏作宝彝”六个铭文字

“曾侯越”墓内没有直接可资证的材料。十多年后,1992年随州东郊义地岗出土了一批铭有“曾侯越”的青铜器,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约在春秋晚期。说明曾侯越仍是曾侯乙的先君。从逻辑上讲,此墓主只能是曾侯乙。擂鼓墩一号墓至此被定名为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中有一件“异类”,这口鎛钟体貌特殊硕大,音律也与其他钟不能匹配。其上铭文表明了它的身份,刻着“佳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曾侯乙墓出土的鎛钟

说的是楚王在其在位的第五十六年,为曾侯乙作宗彝,考查楚国40余位王,在位超过56年者唯有楚惠王一人,他的姓名正是叫熊章。楚惠王五十六年是公元前433年,表明这套宗彝铸于这一年,可推论曾侯乙下葬最早上限只能在这一年。

曾侯乙墓震撼人心的发掘,再次将“曾国之谜”推为学界的热点。周王朝在汉水以东册封了一批诸侯国,其中以随国的名声最响,势力最强。但考古发现中,罕见称“随”的遗迹,属于此时此域大量的历史遗物,铭文显示为“曾”国之器。名为曾国的姬性国家,却不见于文献,曾随究竟是一国二名,还是异名异国,一直是个谜团。学者石泉、李学勤在曾侯乙墓发掘后,均赞同姬姓曾国一直存续,曾国即随国。

已故考古学者李学勤

他们有不少论证,还举出一个著名的例证:公元前506年,吴国与唐、蔡两国联军攻破郢都,楚昭王逃奔随国,吴国要求随国交出昭王,随国以与楚“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婉拒。楚昭王后非常感激,“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随国的政治地位也因此由楚的附庸上升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诸侯国。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心怀感恩,于公元前433年为曾侯乙铸宗彝。

楚昭王图像

这段历史也正可对应得上。他们的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新的考古发掘,为“曾即随说”不断提供着佐证。2009年随州文峰塔墓地发掘出的春秋残墓,墓主为曾侯舆,出土的大型青铜甬钟铭文上记录了曾国始封情况。钟铭还记录了公元前506年的吴楚大战,涉及的吴楚随三国,在钟铭中记为吴楚曾,也与文献吻合。

曾国七百年

曾国是一个跨越七百余年的古国,“曾国之谜”尘埃落定。曾侯乙墓所在的擂鼓墩,后经勘探发现了两百余座墓葬,发掘大中小型墓葬三十余座。具有丰厚文化积淀和内涵的“擂鼓墩古墓群”,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